科技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业 界/ 互联网/ 行 业/ 通 信/ 数 码/ 手 机/ 平 板/ 笔记本/ 相 机
当前位置:科技 > 快讯 >

为啥医学影像检查不是“拍立得”?

为啥医学影像检查不是“拍立得”?
2021-11-10 19:38:25 来源:财讯网

作者:乐逸

从“热身”到“起跑”,然后到“往返跑”……一张CT片完成一次“接力长跑”要多久?

影像数据在不同的流程、岗位和科室中流转,每一份报告的背后,都要经过哪些“人”的评估?

素未谋面的护士与医技师,看不见的医生,甚至是隐藏的AI。新型科技的力量正越来越广泛地融入诊疗,发挥“助攻”作用,让“数据”跳脱时间的限制,跑得更快,让“会诊”脱离空间的掣肘,走得更远。

尽管我国从1991年开始普及CT至今已经30年,但不少群众只知道CT叫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俗称“拍片”,对怎么拍不甚了解,只是直觉该像“拍立得”那样拍完即取。

到底,从主诊医生开出CT检查单的那一刻开始,CT所产生的数据是怎样为患者“跑路”的呢?我们走进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学影像科,从CT检查登记处开始,拜访每一个流程,了解一份CT影像报告的诞生。

“快门”按下前:确保患者知情,消除不必要的焦虑

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住院部一楼大厅往里走,就是医学影像科。跟大厅人声喧嚣比起来,这里显得比较安静,但空气中弥漫着焦灼。

静坐在候诊区的患者神色凝重,时不时望向大门开开关关的检查间,听到医生喊到自己的名字便立马起身走进去,也有的患者看到医生或者护士走出来,便见缝插针拉着询问各种问题。

但医学影像科对大部分患者而言,仍是一个神秘的“暗室”。患者的第一反应通常是,操作CT的技师就是负责“拍片子的”。

当惴惴不安的患者到达护士站时,CT前的“热身”之旅就要开始了。主管护师沈霞和同事不仅要为患者收表登记,还要根据申请单,详细咨询了解患者检查项目和病史,评估其身体状态,确保患者知晓检查流程并同意接受检查。这些工作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完成。

 

影像检查的第一步要为患者讲解检查流程及注意事项最常见的挑战,是注射造影剂。沈霞介绍:“有时医生会开出使用增强、甚至要用到高压注射的检查申请单。”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增强”“造影剂”“高压注射”这些医学名词都很陌生,有些患者在网上搜到有些造影剂含有重金属成份,当场就吓怕了。“增强是一种影像技术,利用造影剂加强血管显影,在操作时需要把药物从静脉注入血管内,再进行影像扫描,增加对病灶分析的信息量,以便对病灶进行定性分析,甚至作出明确诊断。有时需要使用高压注射器,将造影剂注射到人体组织或器官中,进一步提高病变分辨率及确诊率。现在CT检查使用到的造影剂基本上用的是碘,虽然是重金属物质,但在人体内使用是相对安全的,对身体和血管的损伤并不大。”类似的科普,护士们需要耐心反复地介绍给患者,做好拍CT前的“热身”。

如果患者不了解的话,可能会拒绝在知情同意书签字,CT检查将无法进行。 “心病还需心药医。” 大约从8年前开始,沈霞开始学习心理咨询师课程,将积极心理学知识运用到沟通中,希望帮助患者营造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患者越着急,我们就越不能急,语速要放缓,表情和沟通节奏要控制好。从患者的利益角度去跟他们分析和沟通,他们的感受好一些,内心的安全感会增加,CT检查才会更顺利。”沈霞说道。

“快门”按下时:确保患者以最科学的姿势接受检查

患者从护士站出来后,就要到检查室接受医学影像检查,这也意味着患者的CT数据要正式产生了。医学影像科医技师叶乃力,就是按下“快门”的“摄影师”。

“这跟拍照是一样的原理,由于检查部位和需求的不同,我们在检查时会引导患者按照相应的姿势躺下,有时连呼吸和心跳也要有所配合。”叶乃力介绍。以心脏影像为例,如果患者是正常的自由呼吸状态,拍出来的影像可能会糊掉,所以需要引导患者在特定时候屏气。

患者的配合度会决定图像拍出来的质量,这对阅片、诊断、写报告以及临床医生的判断,都是非常重要的。

久而久之叶乃力和同事也积累下一些“秘诀”,比如可以试着给患者身下垫东西;换着法子给难以屏气的患者调整呼吸……直到确认患者摆出最符合检查要求的姿势,以及将呼吸和心跳频率调整到最优状态,叶乃力才能按下“快门”,让海量的CT数据产生出来。

与患者充分沟通并指导检查姿势,是成像质量的关键按一次“快门”只需要瞬间,从开始按下到完成需要5到10分钟。但是,患者在检查间一进一出,却需要更漫长的时间。在CT检查间内,有许多的工作,不是机器可以完成的——很多患者因身体状况感到不安,再加上检查时独自待在狭小的检查舱内,周围环绕着复杂的医疗器械,紧张恐惧的情绪不断增加。

此时,检查间外的患者家属也经常一起着急。为此,叶乃力要时刻照顾患者需求和情绪变化。跟摄影师按下快门就完事有所不同,医技师必须在检查前后都予以帮助。

叶乃力记得,曾经为一位十几岁的骨折少年做检查的难忘经历。为迅速确认骨头详细状况,少年必须尽快被移到检查间接受扫描。陪同的家长不忍孩子在移动时痛得大叫,迟迟不同意叶乃力将少年从病床上转移到检查间。

叶乃力不断耐心解释,分析检查对接下来治疗的重要性,家长终于同意移动,孩子才得以及时确诊。与临床工作相比,患者对医学影像科医技师的接触并不多。“医学影像科好像‘侦察兵’,是临床治疗和手术离不开的‘眼睛’和‘指南’,许多疾病都须通过医学影像科医师明确诊断或辅助诊断。”

叶乃力希望大家可以知道,在大门紧闭的检查间里,并非只有科学的神秘、机器的冰冷,同样还有关怀的温度。

“快门”按下后:多管齐下让病灶难逃“医眼”

当患者完成影像检查后,影像数据会被送往医学影像科医生廖如芳和她的同事那里,进行阅片、撰写报告。

这时,CT数据的“跑路”征程,也到了冲刺阶段。这也是影像科医生被患者和家属“拽”得最多的时候。“一份报告居然要等24小时”是他们最常挂在嘴边的不满。“出片子的数量是每人几十、几百到上千张不等。以肺部CT为例,按照一位患者一次胸部CT检查产生300张影像计算,单纯依靠医生肉眼阅片诊断,最快将耗费5到15分钟。假如医学影像科每天收到100位患者的检查单,加起来一天大约就是3万张影像。”这对阅片、撰写报告工作是极大的挑战。为了提高诊治效率,医学影像科多管齐下,现在除了凭靠肉眼去找出病灶、确定病症,还借助各种人工智能技术和工具去阅片、定位病灶。“AI辅助诊疗可以帮助快速识别和标记出肉眼容易漏掉的细微病灶。像在去年,在腾讯觅影AI辅助诊断技术助力下,雷神山医院拍片后马上传回我们医院,30分钟内就能出具准确的影像诊断报告,2个多月我们医学影像科累计为24000多名患者进行了肺部CT诊断工作。”

廖如芳认为,AI与人工协作的方式,大大减轻了前线影像医生的工作量,帮助医生避免小病灶漏诊的情况,让患者得到更及时的治疗。AI辅助诊断技术的加入,提升了医生的阅片效率,可以帮助医生更快速地阅读数量庞大的片子,出具更准确的检查报告。

 

但多年的专业学习和临床经验也告诉廖如芳,同一种疾病可能拍出不同的影像,不同的疾病也可能会拍出同一种影像。因此在阅片、诊断、撰写报告的过程中,廖如芳会和患者、临床主治医师、不同医学专科进行沟通,让数据在不同的科室之间来回“往返跑”。“影像不是一个孤立的学科,我们不会单纯凭影像做出诊断,而是通过多级诊断,为后续临床指定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结果。”

廖如芳介绍,医院会针对疑难病例组织多学科联合诊疗,多个学科医生系统阅片,确定新旧病灶,为患者制定后续治疗方案。“医学影像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诊断信息,例如肿瘤发展到哪一期,肿瘤定位在哪里,再由临床医生根据学科对疾病治疗制定的指南,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做出相关的治疗推荐。”廖如芳说道。就这样,从“热身”到“起跑”,然后到“往返跑”……一张CT片完成了一次“接力长跑”,影像数据在不同的流程、岗位和科室中流转,每一份报告的背后,都是影像科和其他科室团队合力诊断的结果,当中包括患者曾接触的护士、医技师和医生,也有许多患者不曾谋面的医生,甚至是看不到的AI。

融入数字化的手段后,报告出具的速度在不断提升,用于更好地支撑前线诊疗。“门诊和住院患者检查后24小时后、急诊患者1小时后可取到报告。”主管护师沈霞每天往复向患者介绍,安慰病人“焦灼”的等待。随着5G的发展,从去年开始,医学影像科还通过远程会诊等数字化诊疗方式,向基层医疗单位和边远地区输送优质医疗资源。中南医院已经有一台整体车载移动方舱CT投入服务,并在去年支援了河北邢台的疫情防控工作。

这让廖如芳对未来医疗科技的发展更加充满期待和信心:“我还想像过,以后会不会可以实现在家阅片,在很紧急的状况下,我们在家就可以工作,为患者诊断。我们当然希望通过影像去看到病因、病理学的诊断,这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现在没有办法达到。我们可以先达到一个短期目标,就是借助人工智能去跟现有的病理诊断结合,减轻医生的负荷,提高效能。”中南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徐海波教授介绍。徐海波认为,科技的进步助力了精准诊断,再通过医生团队之间的精诚合作,以及患者的理解和配合,未来影像检查的发展步子将会迈得更快更大,也会让治疗变得更快速有效。

当人工智能和医疗的结合方式越来越多样化,AI在医疗领域中的落地应用场景也将越来越多,从医学影像分析到临床决策辅助,从健康管理到智能导诊,药物筛选到新药研发。人们期待,科技的进步,能让AI发挥越来越可靠的“助攻”作用。(文/乐逸)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
关键词:

晓多研报︱2021中国彩妆消费市场洞察之平价彩妆篇

2021-11-10 10:52:13晓多研报︱2021中国彩妆消费市场洞察之平价彩妆篇

人工智能(AI)助力 火星陨石“流浪”到地球之谜首次破解

2021-11-10 08:36:29人工智能(AI)助力 火星陨石“流浪”到地球之谜首次破解

5G加速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助力机器人向智能化演进

2021-11-09 09:41:495G加速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 助力机器人向智能化演进

神十三航天员出舱!“水下机械臂及其智能控制系统”助力

2021-11-09 08:18:08神十三航天员出舱!“水下机械臂及其智能控制系统”助力

中国女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迈出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2021-11-08 08:23:15中国女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迈出舱外太空行走第一步

人工智能推动计算走向智算 促进数字化发展

2021-11-05 09:12:03人工智能推动计算走向智算 促进数字化发展

相关新闻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