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屏的观影体验成为可选择的自由,分区背光被看作是当下高画质的核心方案之一。与此同时,分区背光标准概念不清、标准不一也成为了电视行业进一步规范化发展的最大「拦路虎」。
近日,《电视分区背光标准》正式发布,对当前在售电视的分区背光进行规范化等级划分,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电视行业的分区背光混乱问题,为消费者在电视选购过程中提供了更为透明的画质参考标准,使得分区背光电视的选购更加有据可依。
分区背光,是将背光分成多个独立单元,根据电视信号中画面中的明暗区别,将对应背光区开启/关闭,增强对比度和色彩,能让该亮的地方亮,不该亮的地方保持黑暗,精准控制画面不同区域的亮度,实现更高的画面对比度和更好的HDR效果;避免了传统电视因为只有一个控制系统,导致画面对比度低、色彩不够鲜艳,显示黑色上总是不够纯粹等问题。
分区背光作为提升电视画质的关键技术,目前已经被应用于诸多高画质电视,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搭载分区背光技术的电视都可以称得上是高画质电视,也不意味着消费者必须追求绝对高数量的分区背光电视。
从《电视分区背光标准》来看,其以当前电视市场在售的75英寸电视产品为例,将电视背光分区数量分为多个不同的级别,包括几十级、百级、三百级、两千级、五千级,以八千级六个分区,每个分区对应不同级别的对比度,对画质的影响也完全不同。
具体说来,在几十级分区,对比度与非分区背光电视并没有太大差距,在电视终端画质的实际呈现也没有差别,也就是说几十级分区对电视画质的影响几乎为零,一般来说,如果厂商在宣传产品有分区背光但对具体数值只字不提时,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几十级分区的背光技术。
在百级到三百级的区间内,对比度开始有了显著提升,加上液晶面板中的液晶分子可以控制光的通过,背光分区面积的缩小,大幅度减少了光晕的产生,电视综合画质有了明显提升。目前这一区间也是采用分区背光技术的电视产品所选用的主流方案。
当分区背光到达三百级分区之后,对比度增长会开始放缓,直到两千级分区以上才会有明显提升。换句话说,从三百级分区到两千级分区,对画质的提升作用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至于目前市面上部分品牌主力宣传的五百级分区,本质上与三百级分区是没有差别的。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三百级与五百级分区在实际画质呈现方面差别不大,但是背光分区数量越多,意味着生产过程中使用的LED芯片及IC芯片数要更多,设计及制程难度变大,成本也会相应增加,电视厂商很难在保证低成本的同时将产品做到高分区,而这种微乎其微的提升所带来的成本增加最终还是落到了消费者的钱包中。
海信最新发布的E8H搭载500+分区背光,65英寸首发到手价6999元,75英寸首发到手价8999元,而目前市面上3000+分区背光的电视产品价格普遍在三、四千元左右,在画质并没有拉开太大的前提下,前者价格显然过于虚高。
两千级分区是目前高端电视采用的主流分区背光级别,与三百级分区之后对比度增速放缓类似,两千级分区之后对比度同样增速放缓,因此两千级与两千四百级分区在画质呈现方面也基本不存在差异。如果想要实现画质进一步提升,至少需要达到五千级分区,甚至是八千级分区才可以,不过这个级别的产品售价,已经不是当前主力消费者所能承受的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提出过边际效应理论,即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个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
在分区背光技术领域边际效益显然也是存在的,三百级与五百级、两千级与两千四百级分区都因为这个效应而并没有呈现出如价格差异般巨大的差异。而这一点却正是某些品牌拿来大作特作的“营销点”,用所谓的提高背光分区数值来标榜对自身产品画质的“提升”,蒙蔽消费者来选购其“质低价高”的产品。
《电视分区背光标准》发布的最大意义就是从整个行业高度对背光分区的数量与实际效果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测试和合理的规范,在对消费者提供更具权威性的购机指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规范了行业,为各电视品牌在产品研发和营销宣传方向都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方向,摒弃不实在的营销,踏实地发展技术,为消费者创造真正实用的好产品才是正道。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