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我们有幸深入医学技术与生命科学领域, 有幸眺望科学前沿,看到景象令人心潮澎湃。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融合为基础的产业革命正悄然发生。如同二十年前的互联网革命,新的工具和技术不断问世, 将逐渐引领我们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革新和繁荣时代。‘融合’ 是这个时代的标签,无论技术、文化还是资本。”
这一段带着理想主义的激情话语,来自“科学 Talk”活动初创者对活动的自我定位,我们也可以将之视为“宣言”,是一项公益活动想要体现的价值观。如果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活动的目的,那么就是“寻找生命科学新力量”。
尽管活动还比较年轻,“科学 Talk”却已经在科研领域引起不小的反响,迄今有百余位各个交叉领域最优秀的青年科学家登上“科学Talk”的演讲台,已举办的45期活动累计吸引167位院士、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参与了线上线下的分享,专业听众累计超过22万人次。
“2022 世界生命科技大会”如期而至。作为“2022 世界生命科技大会”的重要环节,今年的“科学 Talk 年度盛典”将发布“生命科学新力量年度人物榜单”,一批国内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的青年科学家将登上盛典舞台。
笔者近期采访了榜单上的青年科学家,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热爱和执着于前沿科研领域的一代青年科学人, 他们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借助广阔的视野、丰富的从业经验、国际化的思维方式追求着各自的原始创新。
他们,将决定中国的科技核心竞争力。
科学家的跨界沙龙
“科学 Talk”和传统的学术会议很不一样——接受采访的参与者,都表达了同一个感受。
“科学 Talk”活动发起人许迪龙向记者介绍了举办“科学Talk”的初衷:“我们希望创造一个轻松、跨界的交流平台,让不同专业背景的科学家展示自己的研究,听众也不局限专业和职业,欢迎临床医生、企业界、投资界的朋友一同参与,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结出合作的果实。”他介绍,树兰俊杰资本从“科学 Talk”分享开始,用业余时间来营造一个促进医学技术与生命科学领域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同道们更多分享交流的公益平台,以使科技工作者及其科研成果能够更好更快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活动从 2019 年举办至今,参与者的热情超出了最初大家的预期。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后,活动从线下转到线上,原本以为人气会受损,没想到线上观众人数远远超过了计划。许迪龙还发现,投资界也非常关注“科学Talk”,因为大家已经看到“生 命科技将引发下一波产业浪潮”。
参与“科学 Talk”的科学家们多为从事学科交叉领域研究的“斜杠青年”,他们的目标就是做出自己的原创性创新。
生命科学迎来了迭代发展的阶段,在这样一个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创新变得更容易还是更难?这个问题并不好回答。
有人说“阳光之下无新事”,很多科学问题在过去一两百年间已经被研究透彻;但也有人说,进入生命微观层面后我们发现,有太多的未解之谜等待揭开真相,在揭开真相的过程中我们也能获得更多促进人类健康的利器。
要去更微观、更隐秘的角落探究生命的真相,就不能不借助学科融合交叉,因为单一的科学系统已经无法解决更复杂的科学问题。
“科学 Talk”的共同发起人、树兰医疗管理集团总裁郑杰, 在谈到生命科学当前的发展时说:“人类到现在为止,对于人体内部的工作机制,还有很多未知的地方,生命的奥秘对于我们来说就好像一个黑箱,我们了解还太少。”
郑杰认为,生命科学领域内的青年科学家是学科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他们关系到国家科技核心竞争力。“我们举办活动, 就是希望更多人能听一听他们在做什么、在思考什么。”
学科的交叉融合开始触及更多的生命未解之谜,但为什么学科融合会在这个时代爆发式地发展?
接受采访的科学家们表达了一个共识:信息技术为学科融合奠定了工具基础,让科学研究摆脱了手工操作的原始阶段,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得以在信息工具上互相助力。而且,信息技术也大大提速了一个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产品的过程,让科学家们从事学科融合研究有了更大的动力。
郑杰本身的学习背景是 IT 专业,现在管理着一家围绕医疗的大型集团,因此对生命科学领域的学科融合有着天然的兴趣。当然,除了个人兴趣以外,学科融合也是未来医学临床创新最重要的来源,这与树兰集团追求的研究型医疗机构的目标相一致。
每一期“科学 Talk”举办前,郑杰都会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广告,已经有不少朋友关注这个活动,有时还会有人听完演讲后请郑杰帮忙联系科学家。郑杰希望“科学 Talk”达到这样一个效果:经常来听演讲的人,逐步在自己的脑中形成一幅生命科学的全景图,从这幅全景图中去找到自己的创新灵感。
郑杰说,未来希望不仅是科学家、医生、投资人、企业家来听, 普通公众也有兴趣听这样的演讲。“科学家如果能用通俗易懂的表达让公众了解一些前沿的科技知识,我相信对于公众科学素养的提升也是有好处的。”
越是“听不懂”越是有兴趣
迄今,已经有百余位青年科学家站上“科学 Talk”的讲台, 介绍自己的科研工作,涉及的领域千差万别:纳米材料、基因工程、蛋白组学、细胞免疫、合成生物、数字孪生、类脑智能、复杂系统……科学家们甚至互相也有点“听不懂”,但越是“听不懂”似乎越能激发大家的兴趣。
其实无论任何行业,真正出类拔萃的领军人物,除了天资或者其他的先天条件以外,他们的过人之处往往是保持着好奇心和学习能力,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反而要去一探究竟。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会受到启发,触动灵感。
浙江大学医学院张进教授是“科学 Talk”的发起人之一,他当过讲者也当过听众,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当代中国优秀青年科学家典型的形象。
张进教授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百人研究员,国家领军人才入选者,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双聘研究员,浙江大学医学中心/ 良渚实验室核心PI。他还是国内专注于 iPSC 衍生的先天性免疫细胞疗法公司赛元生物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的科学创始人。
张进的履历也让人羡慕。他 2005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2012 年-2017 年于哈佛大学医学院/波士顿儿童医院从事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工作;2016 年—2017 年担任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安进公司科学家,负责建立 iPSC 新药靶点发现平台。在哈佛医学院工作期间,他的导师是前国际干细胞协会(ISSCR)主席 George Daley 教授。
科学 Talk
世界生命科技大会·科学Talk 以“探索·发现·传播” 为核心理念,旨在面向攻克重大疾病领域,分享前沿生命科学研究与临床转化成果,传播科技创新力量与生命健康希望, 联结科学、临床、资本各领域同仁,支持优秀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截至目前,科学 Talk 活动已举办 45 期,累计 167
位院士、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参与了线上线下分享,专业
听众累计超过 22 万人次。
2022 科学 Talk · 生命科学新力量年度人物榜单是科学
Talk 活动创办以来的首次发布,榜单将基于往期 Talk 活动定向邀请优秀青年科学工作者作为榜单候选人参与评选,并邀请世界生命科技大会组委会院士专家评审团,从面向科技前沿、面向临床价值、面向科研进展等多个维度对候选人进行评审,产生 10 名优秀青年科学工作者予以发布。
科学 Talk
世界生命科技大会·科学Talk 以“探索·发现·传播” 为核心理念,旨在面向攻克重大疾病领域,分享前沿生命科学研究与临床转化成果,传播科技创新力量与生命健康希望, 联结科学、临床、资本各领域同仁,支持优秀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截至目前,科学 Talk 活动已举办 45 期,累计 167
位院士、专家学者、科研工作者参与了线上线下分享,专业
听众累计超过 22 万人次。
2022 科学 Talk · 生命科学新力量年度人物榜单是科学
Talk 活动创办以来的首次发布,榜单将基于往期 Talk 活动定向邀请优秀青年科学工作者作为榜单候选人参与评选,并邀请世界生命科技大会组委会院士专家评审团,从面向科技前沿、面向临床价值、面向科研进展等多个维度对候选人进行评审,产生 10 名优秀青年科学工作者予以发布。
带着这样的经历和学术背景,2017 年张进回国加入浙江大学。回国后张进最想做的事,是“底层创新”。
细胞治疗是目前医学界的热词,大家最为熟悉的名称是CAR-T 细胞疗法,主要应用于非实体肿瘤比如血液肿瘤的治疗中。
但在实体肿瘤领域,细胞疗法的研究却没有太多进展。张进跟踪全球最前沿的技术后认为,一个新的思路也许能克服过去其他技术的弊端,实现对实体肿瘤的细胞治疗。张进介绍, 他目前研究的是一种具有很高独创性和原创性的免疫细胞治疗方法。传统的细胞治疗主要依靠 T 细胞,而这种新方法依靠另一种免疫细胞——巨噬细胞。
张进创建的企业,正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以用于治疗的产品,张进认为这个过程中,广泛的交流是不断推动事业进步不可缺少的部分。
每年张进会参加一些固定的学术会议,但“科学 Talk”与这些学术会议不同的一点是可以遇到专业以外的人。“比如临床医生或者其他专业的专家,或者产业界的专家,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交流机会。”在张进的推荐下,有着和他类似经历、对知识拓展有着强烈兴趣的科学家们,加入到了“科学Talk”中。 想要做“颠覆式创新产品” 的艾尔温生命科技有限公司的
创始人兼 CEO 韩雨卿,也是抱着去寻找新需求、新技术的目的参加“科学Talk”的。“从跨学科专家们的演讲、交流中获取信息和灵感,对我们做创新产品的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艾尔温生命科技是一家尖端低温技术驱动的实验室和生物样本库产品和解决方案公司。今年,公司首席科学家黄永华教授在“科学 Talk”上介绍了尖端低温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讲完后收到了好几位参与者的咨询或者讨论,有临床医生、其他学科科学家以及企业负责人。也因为这次演讲,韩雨卿组建了一个低温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应用的学术讨论群,不断有专家学者或是感兴趣、有需求的专业人士在其中探讨。
韩雨卿说,颠覆式创新的重要来源就是在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合作中迸发的新思路、新想法,并最终得到市场认可。
在后续和临床应用的医生交流中,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脑外科高超副主任提出一个日常遇到的问题:接受脑部外科手术后的病人,患脑梗的风险比较高。医生们推测,这个现象可能是因为脑外科手术一般时间比较长,大脑暴露在手术室比较低的温度环境中,可能导致脑部某些血管血流速度降低,产生阻塞。如果手术中能用某些工具为脑部保温,有可能降低手术后脑梗的风险。韩雨卿表示,目前公司已经开始与华山医院脑外科开展相关应用研究,研发解决该问题的临床产品。“颠覆式创新一定是在不同的学科之间交互合作创造出来的。”
从真实需求中实现“底层创新”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的王智超医生, 也是在一次交流活动中开始了与韩雨卿的合作。王智超说,整复外科临床上对低温技术有很多需求。他举了一个例子,随着技术的提高和人们对美的追求日益提升,有的患者需要保存自体的脂肪或者皮肤用来为未来的填充手术做准备,比如填充法令纹或者其他的部位。
这些组织需要保存多年,那么就对低温技术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必须防止细胞在冻存过程中死亡和衰老。而且,降温和复温的速度也必须严格控制,如果急速降温产生冰晶,这些冰晶会刺破细胞膜。
王智超说,临床中其实存在很多需要新技术来填补的地方。比如手术中取下的细胞样本,原来可能放置在手术室里一天才会被送到实验室,但是蛋白一旦离开人体就会开始发生变化, 一个样本离开人体十多个小时后可能就缺失了很多信息。如果手术室内有一个小型的深低温设备,那么就可以更好地保护好样本。这种便携的设备还可以用于器官移植中的供体器官长途运输。“现在的器官运输是在一个保温箱里放置冰块,太远的距离一般就无法运输。”
王智超医生表示,如今产学研结合的工作也是临床医生非常关注的领域,临床医生非常乐于见到一些临床中存在的难题通过合作研发得到解决,而这种从临床需求中诞生的创新产品, 就是真正的“底层创新”的源泉。
他介绍说,近年来医学界已经有不少知名的产学研沟通平台,比如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牵头的心血管创新联盟,通过举办学习班的形式,促成产学研三方的交流,从中诞生了不少成果的临床研究转化项目。上海市委组织部也举行
一些培训活动,让医疗界、企业界、金融界、科技界等各个领域的青年人才一起学习交流。
贤石生物CEO 俞小华既是科学家也是企业负责人,他说:“对于企业而言,我们希望看到很快就能得到临床应用的技术,在‘科学 Talk’活动上我就看到了不少已经有转化价值的科研成果。”贤石生物已依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平台,研发出多
款组织再生材料产品,如子宫内膜修复材料、乳房重建填充材料等。俞小华介绍说,子宫内膜修复材料是公司一款非常有优势的创新产品,可以解决一些女性因为子宫内膜受损或过薄而引发不孕不育等医学上的难题,对于我国目前居高不下的不孕不育人群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正当公司研发团队攻关关键技术的时候,俞小华参加“科学Talk”,听到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崔文国博士的演讲,崔博士的研究是研发了一种组织诱导水凝胶可以促进子宫内膜再生。“听了崔博士的演讲,确实给到我们很多的启发。” 俞小华说,这些创新技术如果能够组合、交融,就能够诞生出更加优化的技术或者产品,为疑难杂症的治疗带来更多机会。
世界正在经历巨变,生命科学亦是如此。学科的融合成为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而科学研究中展示和交流的重要性就变得史无前例。
当“科学Talk”上一颗颗智慧的大脑碰撞出创新的五彩火花,无数火花聚集起来,便能照亮生命科学新的天空。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2022年12月24日,POIZON CON得物潮流嘉年华在上海举行。轩尼诗作为全球畅销的干邑品牌之一,同时也是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