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认为一个好的产品是应该是用完即走的……大家同意吗?"张小龙问。
"同意。"有人回应。
"说同意的都是没有认真思考的。"张小龙说。
这是今年年初发生在微信公开课上的一幕。随后,张小龙解释道:"事实上所有的产品都是工具,好的工具就是应该最高效率地完成用户的目的,然后尽快地离开。"
所以,他的歌词大意是,时间是有质量的,粘性是结果,不是批判标准,问题的本质是效率。
也是在那场公开课上,张小龙透露,微信在琢磨一个新的东西——应用号。
毫不令人意外,大半年过后,当"应用号"推出内测版时,刷爆了互联网从业者的朋友圈。
为什么是微信?
第一篇刷屏的文章——《微信应用号来了》——来自小道消息,被顶得最高的评论是:
"实时关注这篇文章的阅读量,传播速度快得吓人。,微信一个小动作对互联网人来讲,就是国务院出台的新政策!又一波浪潮已来,大家准备好上船!"
此情此景,让人不禁要问,为什么是微信?最便宜的答案无非是:微信的用户基数大,用户在微信上的停留时间很长。
相比于其他平台,白鹭时代的CEO陈书艺告诉雷锋网:
"其实之前,UC、百度、QQ浏览器都推了所谓的‘轻应用’,但是有两点微信和他们是不一样的。
第一,他们的导流还是以用户搜索的行为习惯为主,移动端延续了PC端的使用体验,而微信的小程序,它其实是一个介于网页和原生应用之间的东西,体验比网页好很多,无限接近于原生应用。
第二,微信是一个用户使用频率很高,而且很信任的应用。使用微信,用户就必须授权拍照、通讯录、位置、螺旋感应等权限。如果是其他的应用,用户未必会开放这些权限。"
以上,微信是民意所归。
动了谁的蛋糕?
微信小程序内测版推出之后,知名程序员霍炬表示:"微信把自己整得和App Store一样,还得审核,苹果怎么想?真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
但显然,在这方面微信和苹果是有过沟通的。半年前的"应用号"变成如今的"小程序"便是两者博弈的产物。证据是马化腾在张小龙朋友圈写的那句——"苹果不让我们叫应用号,也许是一件好事。"
另一种观点是,苹果和腾讯之间迟早会打一架。
在陈书艺看来,微信的确凌驾于硬件之上建立了自己的生态。它会考虑到苹果的政策,或者做一些利益上的交换,但微信已经大到有话语权的程度的,这是苹果必须尊重的事实。极端一点去假设,如果苹果封杀微信,会不会对用户购买手机造成影响?
突然让人想起6年前的3Q大战。
回头来想,如果事实证明,微信能用更低的成本为用户提供同样的价值,那苹果损失了什么?无非是那些本就不属于他的开发者,以及附带的利润。无解。
当然,这是个高维的话题。将微信拉回超级App阵营,小程序又会动谁的蛋糕?还是超级App。
陈书艺告诉雷锋网:"特别是服务类的和资讯类的App,像今日头条。它上面的文章,大多数情况也是靠朋友圈在传播。如果微信能够直接提供同样的服务,微信会切走很多用户的使用时间。"
在张小龙看来,微信是一个平台,但不是流量平台,公众号的本质是,希望在这个平台上涌现出更有创造力的事情。换句话说,同样有创造力的事情,他不介意用微信的方式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