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便有嫦娥奔月的传说,而这一神话故事在今日凌晨变为现实。搭载有“嫦娥三号”月球着陆探测器的长征火箭于北京时间1时30分顺利从西昌发射长点火升空,并成功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现在,国内媒体的报道为我们全方面展示了整个“嫦娥三号”任务中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信息。
揭秘“嫦娥三号”:四条“中国腿” 遇冷“生炉子”
嫦娥三号探测器,是我国第一个“有腿”的航天器,也是中国人首次用来尝试地外天体软着陆的航天器。嫦娥三号有四条腿六个轮子,是着陆器和巡视器(俗称“月球车”)的组合体。
航天科技集团主任设计师杨建中介绍,嫦娥三号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实现月面软着陆,二是实施月面巡视勘察。这需要它既能落到月面上,还能自主动起来。将任务分解给两个探测器,有助于加快研制进度。
着陆器包含11个分系统,其中最有特色的当属着陆缓冲分系统,又集中体现在四条“中国腿”的外形上。据了解,其他国家的软着陆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气囊 弹跳式,二是着陆腿式,三是空中吊车式。每种方案都有优缺点。就嫦娥三号软着陆任务来讲,气囊式不能满足重量要求,吊车式又比较复杂,腿式能满足任务需 要,保证着陆的稳定性。综合之下,嫦娥三号选用了腿式着陆。
不同于地球,月球表面昼夜温差较大,温度高时有120摄氏度,温度低时在零 下180摄氏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着陆器热控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刘自军用“盖被子”“生炉子”和“开空调”等熟知的概念解释热控设计。嫦娥三号上有一个多层隔热组件,也就是所谓的“被子”,可以双向隔热,外部高温时候热量不能往里传,外部寒冷时候里面热量不能往外漏。
寒冷时“三姑娘”还得“生炉子”。“炉子”主要是同位素核源,它能够持续放热。到了月昼时,虹湾温度迅速升高至90摄氏度,设计师在探测器上精心设计了几个散热面,可以把设备发出的热量散出去。
揭秘“长三乙火箭”:瘦身50公斤 动力更强劲
2日凌晨,我国长征系列火箭中运载能力最强的“大力士”--长三乙增强型火箭托举重量更重、体积更大的嫦娥三号探测器飞天奔月。
“要‘长途跋涉'把3780公斤的‘嫦娥'精准地送入远地点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已达到长征三号乙火箭的运载能力极限。长三乙增强型的起飞推力是600吨,要提高载荷能力,火箭自身必须‘瘦身'。”嫦娥三号探测器火箭系统总指挥岑拯说。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长三乙量身制定了三子级氢氧贮箱减重方案。贮箱的自重就像“脂肪”,承载的燃料就像身体蕴含的能量。在能量不变的情况下,“脂肪”越少,运载的能力也就越大。
为此,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次采用新型机械壁板铣的方式。这种方法铣出来的壁板光滑、精度高、厚度误差在0.1毫米之内。正是这样的精雕细琢,使得贮箱成功减重50公斤。
与发射神舟十号用的长二F火箭相比,长三乙增强型增加了一个三子级。这级火箭由两台氢氧发动机和若干台姿控发动机组成。
“氢氧发动机使用液氢、液氧低温高能推进剂,采用泵压式燃气发生器动力循环,燃气串联双涡轮泵系统,具有双向摇摆,高空两次启动能力。它使嫦娥三号奔月之旅更加稳健。”六院副院长刘志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