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记者在“移动支付安全联合守护计划”发布会上了解到: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第一季度,手机银行客户端、电商客户端等手机支付类应用遭遇“二次打包”(将客户端破解后植入恶意代码,再制作出篡改后的安装程序)的非官方版数量均已经超过了官方版数量,达到66956款。而相关数据显现,2013年大批知名手机游戏软件同样遭到了二次打包篡改。
如此多的手机应用遭遇被“山寨”,智能手机用户会有怎样的安全隐患,又该如何防范?记者进行了调查。
只需一天,就能破解正版应用并植入恶意代码
“最近有一款手机游戏火了!”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的张戈(化名)兴奋地对朋友说。让张戈激动的,不是这款游戏有多好玩,而是其中的“商机”。
所谓商机,并不是张戈也要开发类似的产品,而是他在工作之余会和几个朋友合作,通过破解游戏等应用程序安装包,在里面嵌入一些代码,实现弹出广告、推送下载软件等功能,然后重新将软件打包,伪装成正版软件诱使用户下载。
张戈透露,这种“二次打包”技术并不高深,“因为安卓手机系统及其应用层都比较开放,源代码一般都是可以编辑的。只要具备一定安卓编程基础的程序员都可以轻松做到,技术门槛很低。”
张戈和他的两个朋友,花了一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对该游戏的破解、二次编译、打包工作,将这个“山寨应用”上传到了平时混迹的各大安卓论坛、审查比较宽松的应用商店。剩下要做的,就是如何骗取用户点击下载了。
“现在很多人的安全意识很低,可能平时上网逛论坛的时候,看到一款游戏很好玩,就会随手下载下来,并不关心软件的来源是否安全。”为了增加欺骗性,张戈还会伪装成普通网友,以亲身体验、“用了都说好”的方式推荐这些加了“佐料”的应用程序。
除了论坛,应用市场也是这些山寨应用传播的重要阵地。“虽然现在比较大的应用市场,比如百度手机助手、腾讯应用宝都采取了比较严格的审查,但那些规模较小的应用市场,审查非常宽松。”张戈还透露,再严格的审查,也有空子可钻:申请进入应用市场的软件并不含有恶意代码,但通过软件更新、广告推送等,一样可以让用户掉入陷阱。
张戈们这些行为的背后,自然有利益的驱动。据腾讯手机管家安全专家韩景维介绍,山寨应用通常借助正版软件的品牌、名气来达到快速推广安装的目的,具备一定用户规模后,这些山寨应用或内置广告、或内置病毒,通过诸如广告收益、扣取用户手机话费、出售用户数据隐私等手法获利。
电商、银行、团购等手机应用成“被山寨”重灾区
张戈制作的应用,只是无数山寨应用的一种。随着互联网和传统企业的移动互联网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推出自己的手机应用客户端。而山寨应用,已经成为影响其安全的一大隐患。
据腾讯移动安全实验室近日发布的《2014第一期手机支付安全报告》,2013年截获的手机病毒包是2011年的30倍。其中,2014年第一季度,截获手机病毒包数就接近15万个,感染手机病毒用户数达4000多万。而据腾讯应用宝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应用市场内查杀并被判定为病毒待审核的应用占到了总数的20%。
腾讯手机管家安全专家陆兆华表示,由于黑客制作山寨应用、手机病毒很多都有明确的经济目的,因此除了手机游戏,伪装成手机支付类应用的数量过去一年呈现爆发式增长。电商类、支付类、团购类应用成为重灾区。
以2013年腾讯手机管家查杀的“伪淘宝”山寨应用为例。这款应用的操作界面几乎与淘宝官方客户端一模一样,非常具有欺骗性。当用户安装带有病毒的“伪淘宝”客户端之后,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并点击登录,就会执行发送短信的代码,将用户的账户名和密码发送到指定的手机,很容易造成用户核心隐私的泄露以及资金的安全隐患。
近期还出现了一款名为“劫银刺客”的病毒。该病毒伪装成为手机银行应用散布在各大手机论坛、电子市场,一旦用户安装激活,就会自动发送短信到指定账号,窃取用户隐私,同时黑客可通过短信指令控制用户手机。
金山网络防病毒工程师李铁军表示,山寨应用基本上都存在安全风险,只是危害程度不同。有些山寨应用会植入广告,影响用户的体验。而那些恶意消耗用户流量,甚至窃取用户信息的程序,杀伤力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