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对大数据资源的掌控、挖掘和分析能力,做到以用户为本,传统媒体或可借力新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实现受众细分和提高传播精准度
“媒介即讯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观点一经抛出,就被学界斥为彻头彻尾的“谬论”。然而,新技术的变革,尤其是近20年来的突飞猛进,却让后人不得不回过头去,重新审视这位“传播学怪杰”石破天惊般的预言。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技术无疑是把“双刃剑”。大数据、移动互联、微博微信……每一项新技术引发的风潮,既让传统媒体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也让传统媒体获得可以脱胎换骨的机遇。而最关键的问题,则是在电光火石的变幻之中,传统媒体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融合发展,才能化茧成蝶。
大数据里“淘金”,旧闻如何“翻新”?
对大数据资源的掌控程度,以及对数据的挖掘、分析能力,或将是决定位次的关键
这两天,微信“朋友圈”里有一本新书的介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作者是正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方可成,曾就职于报社。
书中的主要资料,来源于《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此前,方可成曾经用同样的办法,写出一篇《不要再来伤害我--那些“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国家》,而且传播率颇高。
曾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的徐泓教授,为自己学生的书写下荐语:“此书给媒体人的启示是,数据库里有价值重大的新闻,记者不仅是信息的采集者,更要成为信息的研究者。”
大数据对于现代生活的渗透,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无论是京东向淘宝的叫板,还是热闹非凡的打车补贴大战,先知先觉的电商们争抢的核心,恰恰是大数据中的“金矿”。
应该说,传统媒体有自己的数据资源。但可惜的是,它的容量和伸展性远远不足。传统媒体的信息化,时间只有短短的20年。之前的海量信息,大多存于纸上,很难转化为可直接利用的资源。更为致命的是,传统媒体的受众信息模糊而失准。网络媒体则从诞生之日起,所有的成长都寓于信息海洋,尤其在受众信息的明晰上更胜一筹。
显然,传统媒体早已嗅到了大数据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并已奋起直追。
人民日报社自2002年开建的人民数据库,目前包括六大子库、30余个栏目,共150余万篇文章、近30万张图片、150段视频,堪称国内最大的权威党政时政数据平台。2014年初,央视新闻调用百度大数据,接连推出“据说春运”、“据说春节”特别节目,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播报新闻。这一颇具创新的实践,赢得了学界、业界与观众的一片叫好。
有人说,2014年可能会成为数据新闻的元年。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这或许也将是决定未来走向的一年。而对大数据资源的掌控程度,以及对数据的挖掘、分析能力,或将是决定位次的关键。
在与阿里巴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新闻发布会上,东方卫视中心总监、总经理李勇坦言,传统媒体按照目前的玩法还能玩一段时间,如果只从财务的角度来说没有必要与阿里巴巴合作,现在付出的“这个钱就是我们换用户的钱,这个钱就是我们买未来的钱,这个钱就是我们打开窗户去看那个可能的美丽景色的钱”。
移动新平台,怎样“弯道超车”?
迫在眉睫的,是补齐技术能力的“短板”与完善用户体验
繁忙的北京地铁一号线,每天早晚都挤满了上班下班的人流。列车运行或长或短的间隙,总有为数不少的年轻人,手里捧着大屏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翻看当日新闻及其他信息。
这样的场景,令人唏嘘不已。
就在五六年前,有人还颇为“大胆”地畅想:报纸很快将抛弃纸的形态,代之以可折叠、可携带的“电子报纸”。2006年,宁波日报集团更是付诸实践,在国内推出首份便携式电子报《宁波播报》。
但短短数年,3G、4G技术从理念化为应用。移动互联新平台的发展日新月异,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工信部去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底,全国共有11.46亿移动通信服务用户。其中有2.77亿是3G用户,占全部用户的24.20%;逾8亿用户接入移动互联网,占全部用户的71.34%。
如此庞大的市场,对于所有媒体而言无疑是一道“盛宴”。而在这个大平台上,无论是网络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