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打车APP软件的补贴之战几乎要销声匿迹了,快的补贴降幅很大,嘀嘀也快速跟进,昨日笔者使用嘀嘀打车补贴已经降到3元,相信很快也会最终取消补贴,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奖励机制。其实进入到2014年之后,移动支付的应用场景从打车开始蔓延,无论是腾讯公司的微信支付还是阿里巴巴的支付宝钱包都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移动支付场景模式。不过近期央行又在制约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第三方支付制约的征求意见几乎相当于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上。难怪马云会说,有时候打败你的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一纸行政文件。
有一则消息也值得我们关注,近日,星巴克宣布,该公司的移动支付应用一直在获得牵引力,公司美国移动支付交易额目前已占到店内交易总额的14%。星巴克在鼓励消费者通过智能手机等设备支付费用方面的努力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效果,尽管其他许多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支付渠道,但他们仍然没有找到鼓励消费者进行尝试的正确方法。其实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钱包就是在鼓励消费者进行移动支付,通过各种让利手段给用户使用移动支付的冲动。
腾讯公司知道自己叫板移动支付的手段就在微信端,因此利用微信的各种尝试就变得越来越重要,马化腾非常清晰地了解这一点。因此当微信开放了第三方应用支付申请的时候,给市场提供更大的支付场景的设想也就不难理解了。微信渴望自己的微信支付覆盖范围能超越O2O,接入更多的用户支付场景;但是否能够真正实现,还需要继续观察;因为商家的热情和主动参与性需要腾讯去引导和激励。
微信第三方移动应用的支付申请是基于“微信开放平台”,而不是“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开放平台”主要是关于微信开发、接口、技术文档相关信息的一个平台,例如iOS、Android和Windows Phone 8的接入指南、开发手册之类的。显然这是微信对商家的一个便利举措,和当初淘宝推出支付宝类似。不过,微信支付的市场引爆点是不是能够像支付宝对于淘宝那样重要,也很难说。因为商家的参与度是不是很高,目前看还很不能确定。之前仅有大众点评、嘀嘀打车等少数的第三方应用接入了微信支付。很显然,微信移动支付的成功与否和进入的商家多寡有一定的关联关系,这也是微信商业运作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不过这种模式,对于淘宝来说已经是玩剩下的,略有不同的是,前者是借助传统互联网,后者是开始移动互联网的探索。这是差异,也是为何阿里最终要推出支付宝钱包的目的之一。当然,更主要的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支付的变化以及用户需求的改变,都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参与市场习惯改变的源动力。微信主打社交带来的移动支付能力,而支付宝还是传统的购物锁定。
当然,阿里巴巴也一直尝试着新的举措。近日,有消息也称,中石油与阿里巴巴接洽,或许将推新型加油卡。之前市场也传闻中石化和阿里巴巴合作的消息。据悉,这种新型加油卡的模式是消费者能够自己选定时间点,购买含有一定成品油数量的加油卡。也就是按“升”购买加油卡。目前,中石油、中石化普遍采用的是销售储值型的加油卡。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按“升”购买的加油卡,消费者可以从认为价格合理的区间内,购买加油卡,锁定价格。这是阿里巴巴尝试更大的类金融领域的市场,也是构筑自己的更大市场外延。
其实在O2O市场,培育用户的移动支付习惯也是非常有前景的。近日,京东宣布与全国15个城市大约10000家便利店合作,开始了O2O征程。与便利店合作的电商企业还包括亚马逊、微信、支付宝等等。抢占便利店或许将成为今年电商平台O2O的一个主旋律。为什么巨头们盯上了便利店?很简单,电商企业希望通过以自身的流量和数据优势与传统企业合作,打造自身的O2O闭环,利用O2O模式将线下和线上融合成一个大的生态体系;而传统线下企业也在思考如何利用电商企业的流量、平台和工具,盘活自身的线上线下销售体系。
之前,亚马逊中国与上海的全家便利店合作,用户在亚马逊购买了商品之后,可以到全家便利店自提,既可以在线支付到线下店自提,便利店也支持现金、刷卡等货到付款方式。而阿里巴巴切入便利店的方式是支付,支付宝与美宜家、红旗连锁、7-11等便利店合作,用户在便利店消费,可以通过支付宝进行扫码支付。微信与便利店的合作模式是建立在社交基础上的,便利店通过微信提供的公众号或者服务号的功能建立与用户之间社交关系,通过这种社交关系对用户进行服务或者营销,在互动中增加用户的黏性,从而获得更多的销售机会。随着微信第三方支付的开通,移动支付也可以随时引入。京东与便利店合作,主要是开放平台模式,即便利店入驻京东开放平台。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移动支付的场景会越来越多,而拓展这个领域需要互联网巨头的激励机制和市场维护能力,尤其是因为要撬动银行体系的利益,行政干预的压力和风险时刻存在,因此最终能否顺利走出来,还要看央行的行政监管干预度究竟有多大;但无论如何,移动支付带来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在未来的发展中会占据着更多的角色。对于用户来说安全、实惠、便捷是最主要的诉求,只要能满足,那么就会有用户支持。这个培育期预计不会太长。就如同打车APP的发展一般,快速席卷,虽然有问题,需要监管,但潮流难以逆转,用户习惯养成和对模式的追逐也会成为一种创新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