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 75GXP系列拥有单碟高达15GB的高储存密度,在传送及寻道速度上亦有最佳成绩,高端的模拟应用程序测试下获得近20MB/s的优良成绩。相反,由于Barracuda-ⅡATA100的记录密度最低(单碟容量为6.8GB),所以在很多方面,例如涉及大量读写工作的Content Creation Winbench测试中,成绩便明显偏低。
从另一方面来说,评价硬盘整体性能的因素也不光是接口技术指标。单碟容量(容量越大越好)、碟片数量(数量越少越好)、主轴转速(5400rpm、7200rpm、10000rpm,越快越好)、缓存大小(越大越好)、平均寻道时间、平均访问时间、平均潜伏时间(以上3个都是越小越好)都是可以影响硬盘整体性能的因素。另外还有MTBF(连续无故障时间)、噪音、防震技术、数据保护系统等品质指标也是需要注意的。只论接口技术,Ultra ATA/33、Ultra ATA /66包括Ultra ATA /100也都只是EIDE接口界面下的技术,真正追求性能的发烧友和商业用户都会使用SCSI接口的存储设备。SCSI接口存储设备的优势是EIDE接口无法比拟的,此外还有IEEE 1394、USB等新兴的接口技术也正在逐渐流行开来。同时需要澄清的一点是,所谓Ultra DMA强调的数据传输率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外部传输率(上文也请读者注意了),是指从硬盘的缓存中向外输出数据的速度。而内部传输率(也称最大或最小数据传输率)是指硬盘在盘片上读写数据的速度。现在主流硬盘的内部传输率大多在20MB/s到30MB/s之间。由于硬盘的内部传输率要小于外部传输率,所以内部传输率的高低往往才是评价一个硬盘整体性能的决定性因素,只有内部传输率快了硬盘的整体性能才会更高。从这一点来说,现在的厂商和媒体似乎有误导的嫌疑。再有就是系统数据的传输受制于系统的总线速度。这么多年来,虽然CPU的主频以及各种硬件的传输速率不断增加,但外部总线的频率却只是提高到了133MHz(Intel PⅢ),至于显卡的AGP总线只有66MHz。而关系到EIDE硬盘传输速率的PCI总线,这么多年来还一直保持在33MHz的水平。当然,新的总线技术的发展不是一、两个厂商所能完成的,这需要整个行业的努力才能得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