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军事 | 汽车 | 游戏 | 科技 | 旅游 | 经济 | 娱乐 | 教育 | 投资 | 文化 | 书画 | 公益 | 城市 | 社区 | 拍客 | 视频 | 好医生 | 海外购 |
11月16日,一个被英特尔预热得近乎庆典般的日子。尽管45纳米芯片在这一天发布已不是爆炸性的新闻,但业界对此的关注程度似乎有增无减。
45纳米芯片,对英特尔到底意味着什么,对全球IT业将带来怎样的影响,对中国信息产业会掀起什么样的波澜,对更多的大众用户的生活又会带来什么样新的享受?45纳米芯片发布前夕,英特尔全球副总裁、中国大区总经理杨叙与科技日报网络时空周刊特约主编王学武就此进行了独家对话。
创新是英特尔的生命之源
王学武:您好,杨总!几个月前,英特尔发布了《2006年企业责任报告》,引起广泛关注,报告不惜篇幅详尽介绍了英特尔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所做的努力。我很想请教一个问题,您认为,支撑英特尔能够树立全球责任典范——“在实现商业利益的同时还惠及大众”的关键基础在哪里?
杨 叙:谢谢您对英特尔的关注。英特尔一直高度重视企业使命的的履行,并还将把对社会的承诺持续下去。英特尔之所以能够典范性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我认为关键在于两方面。一个是技术的核心能力,一个是英特尔公司的责任履行总是与自己选择的对某一个领域的专注有关系。
王学武:如何理解您说的这两个方面?
杨 叙:英特尔是一个技术公司,而且这个技术公司不光是研究领先的科技、先进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关键是英特尔有很强的工艺能力,能够把这些芯片设计并生产出来,同时,我们在建厂过程中非常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另外是尤其专注于社会的公益教育活动,英特尔对于人才的投入远远超过业务的投入。所以我们是两个角度,一个是环境保护、一个是教育。我们原来在一个地方建厂,因为需要有水源的,在生产之前把水接入到一个公司,进行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以后把水进行处理以后再排出去的时候,比引进来的水还要干净,这在爱尔兰建厂是很好的例子。我们这次在大连建厂也遵循同样的原则。
还有一点和这个不直接关联,但也是回报社会的。包括从小学到大学,每年英特尔做很多对学生的培训、对教师的培训。上个星期我们的总裁欧德宁先生还参加了英特尔在中国培训第一百万教师的庆祝活动,这个项目进行了七年,得到了各地教育部门的欢迎。
王学武:您刚才说关键基础在是核心实力和专注,但怎样才能有这样的核心实力并能够做到专注?
杨 叙:肯定是有创新。正如欧德宁总裁说的那样,正是英特尔旗舰产品——微处理器的持续创新,极大地拓展了人类自身的潜能,也令我们生活的世界更美好。创新带来的价值支撑着英特尔的责任履行。我觉得,创新是英特尔的生命之源,持续创新的创造力是英特尔价值观和企业责任履行的载体。
摩尔定律是英特尔创新遵循的方向
王学武:您刚才谈到了英特尔旗舰产品的创新。据我所知,英特尔自成立到今天,近四十年里,历经了十五六次微处理器的重大跨越。能否谈谈,这种超越对IT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您觉得指引英特尔永续创新的原动力是什么?
杨 叙:最大的影响是产业本身的诞生。首先从英特尔的模式来说,英特尔是非常横向的创新,英特尔不是纵向的。比如说纵向创新中自己设计芯片、设计系统、再设计操作软件、应用软件,整个一套都是自己做完的,这是几十年前电脑产业面临的状况,当时Sun、IBM、HP都是这样的,他们都是纵向性的。1981年英特尔8088芯片诞生,但之前一直没有找到突破性的领域。像Sun和IBM都是以纵向体系设计自己的方案,但是英特尔的芯片诞生了以后,IBM觉得这是向个人计算方向发展了,英特尔的芯片发明以后没有做成纵向的体系,只要是愿意把电脑普及,使更多的老百姓在办公环境,甚至个人的娱乐环境、消费环境中可以用得上就要普及,当时我们走了横向的发展方式,所以做成了一个系统。而且这个产业越做越大,最早做文字处理的软件公司到后来的多媒体,到后来的互联网,现在已经过渡到第二代互联网了,应用模式更复杂化。所以从硬件、软件、服务等等都形成了一个产业,这个产业本身是非常大的概念。
王学武:您在英特尔工作了21年,能否给我讲讲这十多次微处理器的跨越中有划时代影响的事件。
杨 叙:我在1986年刚刚加入英特尔的时候,当时最激动人心的事儿是英特尔要发布80386处理器,这是人类第一次将100万个三极管集成到一个芯片里。现在市场上英特尔最新的酷睿2芯片,二亿个三极管在里面。而且45纳米双核的处理器是4亿多个三极管,四核的处理器是8亿多个三极管,从1986年到现在,从一个处理器里100万个三极管到今天最高达到一个四核处理器里8亿多个三极管,这是800倍的增长。11年前是高能奔腾万亿次计算,一万台服务器、500千瓦电、2000平方英尺,现在80核62瓦就可以做万亿次计算,由此可见对产业本身的影响之大。
王学武:您还没说到指引英特尔永续创新的原动力,或者说,英特尔走的是什么样的创新路线。
杨 叙:原动力是技术创新和整个应用模式的推介。我们坚信电脑这样的技术本身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所提供的帮助非常大,而且潜力还会很大,到今天为止只是在非常初级阶段。正是源于这种执著的判断和潜在的应用前景的判断与信心,所以我们才不断地创新,不断开拓市场。
王学武:我发现英特尔的创新一直是朝着一个方向走的,什么原因?
杨 叙:就是一切以应用为目标,以摩尔定律为指导的创新路线。通俗地说,摩尔定律是英特尔公司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把未来半导体元件工业的发展趋势定义为“单块硅芯片上所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两年增加一倍”的预言,这些年已经成为PC主要功能元件所遵循的金科玉律。
摩尔定律是英特尔创新所遵循的方向,也是引领英特尔不断超越未来的创新指导路线。英特尔从微米制程到纳米制程的巨大突破,是最具革命性意义的划时代的摩尔定律实践。我个人认为,没有摩尔定律的指引和实践,就不会有今天不断创新的成果。
王学武:您个人如何理解摩尔定律?
杨 叙:关于摩尔定律,我得澄清一下以前大家对摩尔定律的理解,包括我自己都觉得好像每18个月芯片性能提升一倍、成本下降、性能提高、主频提高。其实这都是谈到了摩尔定律的结果,并不是摩尔定律本身的特性。摩尔定律第一判断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性能每18个月提高一倍,将近两年左右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晶体管的数会增加,晶体管的数量增加了,很直接的被大家理解为性能提高,而且以前也是对的,摩尔定律的规律是依照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规律来判断的。究竟集成电路能集成多少三极管进去,它是这样判断的,经过几代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以后,摩尔先生判断出来每18个月晶体管的数量会提高一倍。但是过去十几年,在产业里面大家都把它解释为性能的提高,摩尔定律说成集成电路性能每两年提高一倍,它是因为三极管的数量提高了。
摩尔定律是说,电脑的芯片,里面的三极管的数量在成倍增长,但是三极管多了做什么,就是未来的应用空间在什么地方,这是我们要探索的。
王学武:我还是没太听懂摩尔定律对英特尔的作用。
杨 叙:摩尔定律是英特尔创新始终遵循的方向,也是英特尔创新的基础。我们倒过来,十年前万亿次计算我们说指甲大小的芯片可以做到那是天方夜谭。如果没有摩尔定律为基础,而且一点一点发展过来,它的性能不可能一下提高,怎么可能做80个核在这样小的芯片里面,所以基础一定是摩尔定律本身。
单核到多核赋予了摩尔定律时代内涵
王学武:您刚才说到英特尔对摩尔定律的遵循。但我不太明白,摩尔定律的实践背景今天应该说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迁,在信息技术发展更快、应用需求更智能、成本要求更便宜的今天,您觉得摩尔定律还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
杨 叙:摩尔定律这么多年以后告诉人们一个规律,大规模集成电路从科学角度已经证明而且还在遵循这个科学规律在走,就是三极管数量的增加。这个说起来很简单,但是如果当时没有观察出这么一个规律,如果没有这个,你根本不知道一、二年以后我们可以放多少个三极管在芯片里面。我们相信只要三极管加进去,这个东西在未来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今天想做但做不到的,在未来一定可以做到。摩尔定律是科学上提供了保证。
王学武:摩尔定律能够称之为英特尔不断创新的旗帜吗,英特尔赋予了什么样的时代内涵?
杨 叙:应该是。其时代内涵就是从单核到了多核,这是最大的变化。以前对摩尔定律的理解是三极管里面数量增加,以前你想到三极管数量增加的同时,它等于就是一个芯片,现在一个处理器三极管到了4亿、8亿的数量,但是三极管里面芯片的核也在不断增加。今天的时代意义是,同样一台电脑比以前一台电脑能做的事多得多。以前的电脑是单任务环境,一台电脑只能打字,只有做一个应用,到了多核时代,同样一台电脑真正能够很多任务同时执行,这才是真正的多任务时代的来临。今天大家最怕的是黑客攻击你的电脑,如果你有几个操作系统,你虚拟了好几个环境,黑客攻击了你的一个环境,但是你的保密信息完全在另外一个环境下,这种技术以前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今天因为有了多核就可以做到多系统、多环境,这都是技术演变带来的结果。
摩尔定律是一个科学规律,作为未来研发的保证,我们这么多年按照这个规律走。不仅仅是英特尔,我觉得是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方向。
王学武:您认为摩尔定律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杨 叙:本质属性没有变。它是三极管的量,还以当年的规律在增长,增长速度还要快。但是从以前简单的一颗芯片变成了一颗芯片里面包括很多核。高性能低功耗应该是摩尔定律的本质属性。三极管多了,核多了,但同时性能在提高,功耗在下降,这在以前是矛盾的问题,无法克服的,但是现在设计上的创新解决了这些难题。
45纳米芯片是发展和实践摩尔定律的最新成果
王学武:据我了解,英特尔去年向全球公开了持续保持微处理器领先地位的创新流程——“大约每两年推出一个新的微体系架构,在间隔的一年中则提升新一代硅程技术,并以此为主要产品线的持续改进制定发展蓝图”,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英特尔对摩尔定律的丰富和发展,或者叫发展着的摩尔定律?
杨 叙:完全可以这样认为,可以理解为一种信心的承诺。你所说的就是我们称之为“tick-tock”的钟摆模式。大规模集成电路还是按照摩尔定律在走,而且在未来几年以后我们都有产品和生产工艺的保证,证明它是按照摩尔定律走的。16日将发布的45纳米芯片应该说是英特尔创新流程的最新成果。
王学武:45纳米芯片的发布,对全球IT业将会带来怎样的新的影响?
杨 叙:同样一块芯片能够为人们做的事越来越多。但是对产业的贡献,你想一年前,去年7月发布的酷睿II,两亿九千万个三极管,短短一年半就发展到4亿个三极管。虚拟技术以前是根本不能支持的,现在完全可以支持虚拟技术,现在一台电脑可以跑几个不同的系统,这样一下子就真正进入多功能、多任务同时执行的时代了。所以电脑的功能和性能的提高是以往没有办法相比的。
王学武:与上一代65纳米芯片相比,45纳米芯片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
杨 叙:最突出的标志是英特尔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晶体管材料——高 K 和金属栅极新材料的使用,它标志着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晶体管技术领域最重大的变革;最突出的特点是更高性能更低功耗更环保;最突出的成效是性能提高了40%,功耗降低近 30%。
王学武:请您预测45纳米芯片的发布,对中国IT产业结构优化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杨 叙:45纳米的最大机会是抓住国内移动计算高速发展的节拍,迅速从今天的台式机到移动计算的跨越。45纳米以后,它的移动芯片的性能还会提高,移动计算的时代是一个很明显的时代的到来,过去三年全世界增长最快的是移动计算,目前我们国内这个产业的发展,相比全球的整体发展速度缓慢一些。
王学武:您是否可以判断一下,45纳米芯片发布对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杨 叙:会带来一个促进和推动。第一,我相信消费者、用户都需要最好的技术,第一时间要享受到它。第二,其他产业如果今天还没有做到45纳米,我相信大家都会朝着这个技术推进。相信对于整个产业会有一个正面的推动。
王学武:中国的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共享英特尔的成果?
杨 叙:从应用角度迎接它。我想任何企业都是为了发展而考虑,人也是一样的,我们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而考虑。如果你坚信企业的发展和未来的发展要更多的依赖于信息技术,就要采用最好的信息技术,这就是信息技术高速度大发展的原因。现在我们叫做处理经济,为什么叫处理经济?今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到处都是数据,我们每天在网上、在电脑上都是数据,数据量在不断的庞大,所以对于数据的处理比以前简单打字是不一样的,所以应该欢迎最先进的人类在技术上的突破。
王学武:45纳米芯片发布以后,国内有哪些企业会同英特尔合作?
杨 叙:我想今天我们的合作伙伴都会发布这方面的产品。第一步是服务器和最高端的,明年会发布台式机、笔记本等相关产品,我相信很多产业会非常积极的支持这个产品和技术的诞生。我想第一步是服务器和高端台式机(至尊版),明年一季度就会有台式机和笔记本的芯片是45纳米。任何一个技术要推动应用是很重要的,所以应用转型是很重要的发展机会,我们要在技术转型的时候抓住先机,引领市场,使自己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相信只要有这样产品的厂商都会积极和我们合作。
王学武:45纳米芯片的推出,对普通用户的工作和生活会有哪些影响?
杨 叙:我觉得最大的影响是一台电脑比以前能做的事多得多,性能提高了,功耗降下来了,更节电、更环保。功耗低了,不需要大风扇了,那噪音也降低了。以前如果我的电脑在网上,这边做一个图片的采集或者进行一个处理,做一个应用可能就把电脑搞死了,现在可以同时做几个不同的应用,带来了完全的多应用时代。45纳米时代以后,这个特点会体现得非常明显。(本文刊载于2007年11月16日科技日报)
背景链接
摩尔定律摩尔定律(Moore’s law) 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集成电路芯片上所集成的电路的数目,每隔18个月就翻一番,同时芯片价格则下降一半。它揭示了信息技术快速增长和持续变革的根源。
戈顿·摩尔,是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摩尔定律源自1965年摩尔为《电子学》撰写的文章,题目是“让集成电路填满更多的元件”。他预见到人们将制造出更复杂的电路从而降低电器的成本——根据他的推算,10年之后,单块硅芯片上包含的电子元件会从当时的60多个增加到6万多个。1975年,摩尔又对它做了修正,把每一年翻一番的目标改为每两年翻一番。这一预言后来成为广为人知的摩尔定律,被誉为“定义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科技发展轨迹的金律”。
摩尔定律在过去数十年里展现出了惊人的准确性:不止是微处理器,还包括内存、硬盘、图形加速卡——PC 的主要功能元件几乎都是遵循着摩尔定律所“设计”的路线而不断“进化”和演变。自个人电脑诞生至今,晶体管密度的一再增加提升了处理器与周边硬件的性能及性价比,催生出规模达上万亿美元的电子工业,使个人计算和通信走向全球、走进数以亿计的企业和家庭。
45 纳米究竟有多小一根头发 = 90,000 纳米,在人类的一根头发上可以放置 2,000 多个 45 纳米晶体管。
45纳米片基于英特尔业界领先的 45 纳米高 K 金属栅极硅制程技术和最新的英特尔? 酷睿?微体系结构增强特性构建而成。45 纳米 芯片 家族中的双核处理器拥有 4 亿多个晶体管,四核处理器拥有 8 亿多个晶体管。借助全新微体系结构特性,该处理器家族产品还可在频率不变的情况下实现更高的性能,同时增大 50% 的二级高速缓存,以及扩展的电源管理能力可让能效表现再上新台阶。
对话档案
杨 叙:现任英特尔公司销售与市场营销事业部副总裁兼中国大区总经理。2007年1月1日,新的英特尔中国区成立,并直接向英特尔总部汇报。此前,英特尔中国是英特尔亚太区的一部分,当时,杨叙与蒋安邦(John A. Antone)共同出任英特尔亚太区总经理。
杨叙自2000年起担任英特尔中国销售与市场营销事业部总经理一职,负责管理公司的销售和市场营销工作,主要致力于进一步推动英特尔在中国的业务发展。
杨叙于1986年以实习生的身份加盟英特尔公司。在他服务英特尔的20年职业生涯中,他在中国和美国担任过多项不同的市场推广、销售和管理职务,包括:中国原始设备制造商(OEM)销售区域经理,负责开发英特尔在中国本土的个人电脑OEM业务;英特尔的OEM产品和服务部门业务开发经理,主要负责在美国西部和亚太地区开拓英特尔的主板业务。
杨叙于1990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州Flint市的GMI工程管理学院,获电机工程学学士学位。
王学武:科技日报主任编辑,科技日报网络时空周刊特约主编。
198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先后在中国电子报、中国财经报、中国信息化杂志社等媒体任职,曾主持策划 “百家会计师事务所《诚信宣言》倡议” 、“著名IT企业《政府采购响应书》倡议”等大型主题活动,并先后与教育部、农业部、卫生部等及英特尔、IBM等机构和企业的权威人士进行主题对话。先后应IBM中国区和英特尔中国区高层邀请,为其相关部门进行了“客户关系与企业传播实践”主题业务培训。
多年来注重企业新闻的研究,提出“多角思维”的理论并运用于实践。主张不仅仅站在媒体客户的角度,更要从客户之客户、客户之竞争对手的视角和客户所在行业趋势、政策导向,以及媒体的读者特性等多个角度观察企业。坚信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无缘无故地发布一个产品、创新一项技术、实施一个策略。媒体的特性在于,关注有没有这项产品、这项策略,有没有这个品牌,对产业、对经济、对社会、对厂商自身怎么不一样。这个不一样就是企业创新的价值所在。
(来源:科技日报)
404 Not Found |
404 Not Found |
404 Not Found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