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行走如何保安全 各国航天服各有千秋(图)
航天员在检查舱外航天服。 在登上国际空间站3个月后,空间站的第10长期考察组的两名航天员于26日进行了他们升入太空以来的第一次出舱行动。经过近5个半小时的太空行走,他们成功地在俄罗斯舱段外安装了一个机械臂和3个用于盛放各种菌类的试验用盒子,修好了制氧机,并顺利返回国际空间站。太空行走看似简单、美妙,实际上非常复杂、危险,然而它是现代载人航天必不可少的项目。最近有消息称,到中国载人航天的第二阶段,即在神舟7号、8号发射时,将进行太空行走、交互对接等实验。那么,如何保障航天员太空行走的安全呢? 把氮气排出体外 要进行太空行走首先要使用的重要设备是气闸舱,它不但防止在打开舱门时舱内的气体泄露,还能在航天员出舱前进行大气压力调节。 航天员离开航天器前先要在舱内进行吸氧排氮。这是因为舱内外气压差别极大,航天员出舱后人体组织内的气体会因外界压力低而往外逸出。人体的各组织都需要氧气,所以氧气逸到哪里都可以。但氮气逸出人体组织外就会使人体出现皮肤发痒、关节与肌肉疼痛、咳嗽和胸闷等症状。因此,航天员在穿低压航天服之前,必须把体内多余的氮气排出,用氧气来代替,其方法就是吸入纯氧。 俄美航天服各有千秋 出舱活动中很重要的装备是舱外航天服。与舱内航天服相比,它多了3层:一是真空隔热层,用于保护航天员不受舱外环境过热、过冷的侵袭。二是液冷层,把航天员身体产生的热量散掉。三是防护层,能防太阳辐射并装有连接其它设备的接口。 俄美舱外航天服存在着差异。俄罗斯航天服的工作压力比美国航天服大。因此,穿上美国航天服,航天员能在航天服内自如地活动,其航天手套的触觉敏感性也很好,可容易地拾起一枚硬币。另外,俄罗斯的航天服是“自穿”式的。其铝制上衣的背后有一个门,航天员从后门钻进去,关上门后开始加压,几分钟内就能完成。而美国航天服由软材料制成,穿起来复杂得多,需要他人帮助。 出舱方式有两种 出舱方式有两种 供选择。一种是身系安全带,此带类似脐带,以免航天员飘走。但“脐带”不能过长,航天员只能在离航天器几米的范围内活动,早期出舱活动中常采用这种方式。 另一种较常用的是不系安全带,即航天员身背一个可控制的喷气背包(又称太空摩托艇)自由飞行。航天员活动范围可达近百米。不过,喷气背包重达111千克,太笨重,为此,美国又研制了新一代载人机动装置———舱外活动救援轻便服。航天员可通过绑在航天服前面的开关控制喷气,实现各个方向的移动。(黄士元)(责任编辑:陈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