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三峡大学副教授詹丽博士谈及重启神农架野人科考时建议:学界可以继续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对“野人”有无进行考察,但作为鄂西圈具有唯一性的文化资源,“野人”必然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湖北如何抓住此次重启“野人”科考的契机,把“野人”概念做大做强,发展湖北旅游经济,是当前我们需要积极思考和探索的。
詹丽博士,现任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三峡大学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2003年,她曾在神农架南天门和“野考”专家张金星一起工作过一段时间。而那次神农架之行,主要目的就是考察当地的旅游。
对于持续升温的重启神农架 “野人”科考话题,詹丽认为,这体现了公众对神秘科学领域的天然兴趣,这也正是“野人”话题的魅力所在。
日前,省人类考古学家王善才宣布,将从民间筹集1000万元资金,重启神农架野人科考。王善才教授此前接受本报采访时确信这种“人形奇异动物”的存在。但王善才教授的言论也招来了部分学者的反对声音。武汉大学唐兆子等学者坚信没有“野人”。
詹丽称,对于“野人”不能陷入简单的有无之争。对神农架,乃至鄂西文化生态旅游圈来说,“野人”都是一个具有唯一性的文化资源,应该善加利用。
借助“野人”为旅游造势
受访时,詹丽告诉记者,“野人”对旅游而言,仅仅是一种旅游现象,也许将来做的好可以成为一种模式,一个神秘的打着湖北烙印的概念。
“借助‘野人’的神秘性,增强游客对神农架的兴趣。游客来了以后,则应通过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给游客以满意的体验。这些产品和服务当中,应该体现‘野人’要素,但又不全是‘野人’的东西。就跟宜昌的‘山楂树’一样,可以通过‘山楂树’将游客吸引来。来了以后,产品和服务当中应该有 ‘山楂树’,但又不仅仅是山楂树。‘野人’是神农架的卖点之一,但神农架旅游的核心竞争力不应该仅仅靠‘野人’来培育。”詹丽表示,所谓的概念,就是一个“借势造势”的过程。
宜昌顺达旅行社经理朱光英告诉记者,10年前该旅行社就开通了神农架旅游线路。如今已形成较成熟的神农架旅游框架,而此线路业务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
“来湖北旅游,神秘的‘野人’是很多游客的兴奋点!”朱光英表示,在接待游客的时候,导游经常把“野人”当做一个极大的卖点向游客推介。为满足游客需求,旅行社还积极为旅游探险者提供帐篷、探照灯等设备。
“野人”传说着实令人着迷
杜永林,上世纪30年代生人,曾任上世纪80年代神农架考察队队长,“神农架林区野人考察研究会”会长,退休后现居宜昌。
“参加过考察的人跟局外人不一样,我认为,‘野人’肯定是存在的,不仅是在神农架,更是在整个三峡地区。上世纪70年代以前,‘野人’数量应该相对较多。但现在随着旅游开发、林区道路建设、人员流动等,‘野人’很少看到了。‘野人’首先是一种动物,动物天生是怕人的,人类对其生存的地带开发的太多了,它们就躲起来了。”杜永林认为,“‘野人’是神农架的潜在资源,它是一种流传很久的‘自然之谜’。人天生都是好奇的,走进‘野人’生存的林区,探寻这些未知的事情,着实会令人着迷。这无论是对神农架还是对整个湖北而言,都是一个得天独厚的资源,理应得到更好的利用。”
王善才否认“科考”是炒作
承担此次“野人”科考的是民间学术组织——湖北“野人”考察研究会。该会的副会长即是神农架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因此有网友猜测,这次该组织高调宣布重启神农架“野人”科考很有可能是神农架发展旅游的一种炒作。一位叫邓功君的网友这样写道:在我看来,这无非是又一个吸引眼球的噱头罢了。
对此质疑,王善才受访时并不否认自己的举动可能会推动当地的旅游发展,但这绝非他的本意。他称由于林区对能否找到“野人”根本没底,他至今以至将来也不会收到神农架林区的一分钱,又谈何为当地旅游炒作。
“今年才正式拿到批文,有资质接受社会赞助。”王善才说,据他估算,此次科考物资供应、购买器材所需经费大约1000万元,他计划从民间募集,但目前尚未收到任何赞助。
(来源:荆楚网-三峡晚报陈义超方龄皖)
404 Not Found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