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在2D游戏大行其道的时候,用户对于电脑的显示性能没有太大的要求,性能一般的整合显卡对于这些游戏也有不错的运行效果,这个时候用户没有意识到显卡的重要性。
而后来又随着3D游戏的井喷式的发展,在3D游戏的画面越来越优秀的同时,对于显卡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渐渐地整合显卡的孱弱也有目共睹,最终整合显卡玩游戏也成为历史。整合显卡也只出没于入门级笔记本和追求极致轻薄和电池续航时间的商务本中。
而如今核芯显卡的发布则有望打破这样的局面。其实早在核心代号为Clarkdale的32nm工艺i3/i5处理器中,Intel已经“做到”了。不过他们的解决方案是将一颗32nm制程的CPU核心和45nm的GPU核心封装在一起。而Sandy Bridge则是32nm的CPU和GPU都在一块晶圆上。这将是革命性的。
那么核芯显卡究竟能给用户的移动计算带来些什么?它的实际图形性能究竟有多强,和主流的移动独立显卡相比,处于怎样的地位?在以下的文章中我们将为网友一一解析这些疑问。
英特尔酷睿二代核心显卡介绍
2011年1月,英特尔终于正式发布了第二代智能酷睿处理器(即Sandy Bridge)。Sandy Bridge架构的推出可谓真正实现了原生内核,因为其将32nmCPU和GPU都集中在了一块晶圆上。
Sandy Bridge作为英特尔的第二代处理器图形核心,将于2010年第四季度投入生产。在移动性浪潮日益高涨的背景下,这尤为重要,因为它实现了CPU和图形元件更紧密的融合,提供更优异的性能和功耗管理。在AMD和NVIDIA的显卡大战如火如荼之时,英特尔坚持自己的CPU为基础的整合芯片策略,是一条非常正确的道路。
Sandy Bridge的图形芯片分为单核和双核两个不同版本,其内部处理单元数量也不同。据Intel称,其图形性能达到了Clarkdale内建图形芯片的2倍以上。在后面的测试中,我们会一探究竟。
Intel改进了的睿频技术也将在Sandy Bridge上体现。CPU和GPU都可以支持睿频,相互独立,并且更加智能化。例如,当你运行3D游戏时,系统对GPU的要求往往比CPU更高,此时,睿频技术会保持CPU在默认频率,甚至降低频率,这样在整体功耗不增加的前提下,GPU可以提升更多频率以达到更好的效能,以适应应用需求。同理,当应用对CPU要求更高时,GPU则会降低频率,使CPU可以提升更多主频。
404 Not Found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