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普网讯(记者胡利娟)“珍爱湿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1月10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司长吴志民在该局召开的2022年第一季度发布会上介绍说,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将于11月21—29日在湖北武汉举办《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经中外各方反复磋商,明确了大会举办时间和大会这一主题,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宋峥 摄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
“承办大会有助于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和湿地保护成效,增强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深度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吴志民称,今年是我国加入《湿地公约》30周年。30年来,我国湿地保护经历了摸清家底和夯实基础(1992—2003)、抢救性保护(2004—2015)、全面保护(2016—2021)三个阶段,随着《湿地保护法》出台,将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阶段。
吴志民强调,中国以全球4%的湿地,满足了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对湿地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多种需求,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法规制度体系日趋完备。2021年中国出台了《湿地保护法》,28个省区市先后出台了湿地保护法规。国家和省级层面制定了《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和实施方案,确立了湿地保护管理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
二是保护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中国指定了64处国际重要湿地,建立了602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余处湿地公园和为数众多的湿地保护小区,湿地保护率达52.65%。
三是工程规划体系日益完善。2003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陆续实施了三个五年期实施规划,中央政府累计投入198亿元,实施了4100多个工程项目,带动地方共同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修复。
四是调查监测体系初步形成。中国是全球首个完成三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国家,国土三调正式将湿地列为一级地类。各地建立了湿地调查监测野外台站、实时监控和信息管理平台并在逐步纳入国家林草感知系统,通过高新技术实现监测监管一体化。
五是对外履约不断深化。中国作为《湿地公约》常委会成员和科技委员会主席,深度参与公约事务和规则制定,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