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360后门秘道:“上帝之手” 抑或“恶魔之手”(2)
2013-03-07 20:13:29 每日经济新闻 【 发表评论

    技术篇

    360:互联网的癌细胞

    每经记者 秦俑

    深圳,红树林,旁边就是深圳湾公园,有蜿蜒的海堤风景带;海的那端是云雾间的山峦以及错落的建筑,那是香港特别行政区。

    经过前期网上100多天艰苦的技术交流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终于约到了“独立调查员”。这是我们之间的第二次见面。这一次,我们相约只做一件事情:将360(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本文简称为360)在幕后所做的一些难以见光的行为,在网上重新演绎一遍。

    这一过程漫长而复杂。几天几夜里,独立调查员展开的网络实证让人触目惊心,许多动态的过程无法通过平面文字呈现。事实上,独立调查员曾经在网上披露的内容,绝大多数网民也不可能看懂。

    2012年10月,一个署名“独立调查员”的微博开始向360发难,时至今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已跟踪此人整整3个月:初始时基本上通过网络实现沟通,渐渐地,有了电话中的直接交流。

    在思维碰撞中,记者发现,“独立调查员”对360的反感是深切的;他对360的研究也是深刻的。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万分好奇而且不解的是:他的动力来自何方?

    “如果你得了癌症,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独立调查员反问道,“那一定得赶快把它切除掉!而360正是网络社会的毒瘤。此瘤不除,不仅中国互联网社会永无安宁之日,整个中国都永无安宁之日。”

    独立调查员分析说,不要小看了苹果对360产品下架一事,这种下架的期限极有可能是“永久性”。为什么一个在中国能够获得如此巨大影响力的公 司,会在一家全球性大公司处遭遇截然相反的待遇?“这只能说明眼下的互联网空间没有能力排除自身的毒瘤。而苹果下架360,背后正体现出对肿瘤的自体免疫 排斥性,这是一个网络社会健康的标志。”

    独立调查员认为,他作为一名程序员,就是要从技术层面来理清360这个“DNA”的基因突变。“这个突变的基因,就是360安全卫士或360安全浏览器,一切都会发生改变。”

    互联网其实与人体一样,本身具备着抗癌的免疫力。一旦发现癌细胞,自身会启动自动识别与排斥机制,比如“最小特权原则”就是互联网江湖防止自身“癌变”的免疫机制。

    所谓最小特权 (LeastPrivilege),指的是“在完成某种操作时所赋予网络中每个主体 (用户或进程)必不可少的特权”;最小特权原则,则是指“应限定网络中每个主体所必须的最小特权,确保可能的事故、错误、网络部件的篡改等原因造成的损失最小”。

    这一特权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你不要代替用户行使权力,你的特权越小越少越好。这样,才是对用户最大的保护。能不作为处,不作为。

    “而奇虎360的‘基因变异’正体现在此处,表现为 ‘奇虎360原则’——以安全的名义,在用户知情或不知情的情况下,直接代表网民行使权益。”独立调查员说,“其实,最小特权原则非常简单。比如一个电话 检查员,为了检查你家的电话是否正常好使,便在主人不在家时,直接打开你家的门,试用了一下电话;或者说,因为你家的狗在叫,物业打开你家的门,直接将狗 杀了。这都是违反了最小特权原则。而360最大的问题就是以安全的名义,践踏了这一原则。”

    360是如何通过环环相扣的程序设计,就像本文开头部分的K保安公司监控业主夫妇房事一样,或就像电话检查员径直打开主人房门查线一样,或就像 物业工作人员直接打开业主房门进去把主人的狗杀掉一样,在用户的电脑里横冲直闯、恣意妄为?本文将为读者揭开360相关产品背后的层层暗箱操作链条。

    技术篇之一·黑匣子

    360产品内藏黑匣子:工蜂般盗取个人隐私信息

    每经记者 秦俑

    这是一件真实的事情:多年前,业内一家知名IT公司一个产品将上线,但蹊跷的是,该产品上线前一天,360的同类产品突然上线。而且,360上 线产品的页面与该公司准备上线的版本几乎一模一样。这家IT公司的此款产品不上线已不可能,而改版也已不可能。被逼无奈之下,该产品只能硬着头皮上线。让 这家IT公司哭笑不得的是,由于此款产品上线时间比360同类产品晚一天,所以用户普遍认为,该公司的产品抄袭了360产品。

    此类诡异怪事,在业内已不止一次发生。

    谁是泄密者?上述IT公司最终未能找到“卧底”,不过开始将质疑对象聚焦在360产品身上。因为实查结果发现,该公司不少员工电脑上安装了360相关产品。

    出于安全考虑,该公司要求所有员工的工作电脑中不得安装360产品。与此同时,公司内网环境中,全面禁止360产品。从此,确实没有再发生过类似的泄密情况。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国内最早全面禁用360产品的企业为腾讯、百度、金山等一批公司。在这些公司的办公环境中,完全屏蔽360产品,如确因公司研究性工作需要,才可以安装虚拟机使用360产品。

    国内几家互联网巨头公司,均以安全为由禁止使用一家以互联网安全著称的公司的相关产品,这在中国IT界构成了一道未解的谜团。

    大型公司尚且对360产品避之不及,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使用360相关“安全”产品,安全吗?

    在中国有“黑客教父”之称的安全技术专家“黑客老鹰”,即IDF互联网情报威慑防御实验室创始人万涛认为,从隐私保护和用户权益的角度 讲,360产品确实存在需要澄清的地方。但中国用户目前在隐私保护方面的意识并不强,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因为对许多用户来说,“我上网就是看看新 闻,玩玩游戏,我没有隐私”。这一观点非常流行。

    万涛表示,而在另一方面,多年来尽管民间在破获360侵犯隐私等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并查获了许多证据,但360在这方面的“反应”也非常“严密”。此外,获得的一些突破性证据因为过于专业,也不易让普通用户看懂,因此也就缺乏相应的感知。

    黑客揭秘:360安全产品背后的“安全”陷阱/

    在深圳红树林,独立调查员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进行了现场演示。他特意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了360安全浏览器,并打开网络通信监视工具,这时可以看到,360安全浏览器在其电脑后台上就像一只工蜂,始终不停地忙碌着。

    然后,独立调查员又打开IE、腾讯、猎豹、chrome等浏览器,每一个浏览器都很安静,没有任何动作。

    “360安全浏览器在干嘛呢?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忙碌呢?作为浏览器,其作用就是可以显示网页服务器或者文件系统的HTML文件内容,并 让用户与这些文件交互的一种软件。根据最小特权原则,你是没有理由在我的电脑里不停地‘工作’。你要问他在做什么,他就说,是为了你的安全。”

    “明明知道360在做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但不知道发生的是什么事情。这就是360留给中国所有安全专业人员最大的课题。”独立调查员解释说,这是因为360在这方面做了非常缜密的设计,其防御体系相当严密,要突破防线有所收获,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而这,也正是许多从事安全的专家们感兴趣的事情。

    2010年2月6日,360多年的宿敌——瑞星拿出了一份 “证据”,其发布的《奇虎360利用“后门”拿走了用户什么》一文,利用大量技术细节说明360安全卫士在安装进用户电脑时,会偷偷开设后门,并时刻监视用户访问网站,将相关信息上传至360网站。

    此事标志着360第一次露出“不安全”的真面目,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国内有一大批黑客对破获360的防线,以及搞明白360这个黑匣子内到底有什么非常感兴趣,想通过攻击360而获 得其侵犯用户隐私信息的证据。他们之间甚至有一个松散型的组织,经常交换这方面的信息。但与此同时,也有些黑客最终被360“招安”,成为其公司成员。

    2010年12月31日,在黑客狂轰滥炸360服务器后,360防线被攻破,存储于其服务器上的大量用户隐私数据喷涌而出,被谷歌搜索爬虫自动抓取,并公告天下。360多年来宣称的 “用户隐私大于天”的谎言正式被揭穿。

    这份意外泄露的文件详细记录了大量360用户的全网访问过程,包括浏览的网页、下载过的应用、搜索的关键字等,并将这些访问记录与唯一用户挂 钩。在这个服务器中,每个用户对应一个字符串,通过查询字符串,可以了解用户的所有个人信息、上网浏览记录、账号密码,例如用户在百度搜索关键字、淘宝购 物记录、金蝶、奇瑞等企业内部财务网络数据、某政府机构官方邮箱用户名及密码等链接数据。

    《每日经济新闻》获得的一份对泄露日志文件分析统计的结果显示,此次泄密事件涉及总条数141万条,其中涉及用户名信息的条目有247326 个,既包含用户名又包含密码条目有816个。而这对于360收集的海量数据来说只是冰山一角,截至目前为止,360从没有公开解释被泄露的数据总量有多 少,被下载了多少次。

    然而,有关360如何“利用”用户的信任,如《全民公敌》影片中的卫星一样“间谍”式地监控着用户的电脑,这个谜团却依然没有办法破解,至今没有一家安全厂商拿出这个过程的有力证据。

    独立调查员告诉记者,360安全卫士、360安全浏览器,其内部运作流程就像一个暗箱,外部人可以听到里面有动作,但却没有办法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以及它如何阻止外部人破解它。

    而独立调查员却偏执地选择了这条破解之路。他先制作了一张简单的图表,以揭示360拳头产品360安全卫士内部的操作模型(如图)。

    从这个图中可以看出,360安全卫士对用户在电脑上进行软件操作、文档操作等所有操作举动均秘密进行监视、记录,然后进行压缩后上传至云端服务器;过去,上传的过程为明文上传,这对用户的隐私带来非常严重的威胁,在经历过几次大的泄密事件后,目前上传文件已经加密。

    文件上传到360云端存储后,文件会立即在本地被删除,这招防御术非常凶狠,即使有人破解其行为,并获得文件证据,但因为随时的删除,很难将证据做实,变成死无对证的孤证。

    用户电脑中的360安全卫士这一套运行机制都是事先预设好的,可以独立操作完成;但实际上,360云端(360安全数据中心)对用户客户端的 360安全卫士具备直接控制能力。360云端不仅可以下达专门的指令(后文还将详述),同时一旦360安全卫士发现有人在监视其通信操作等,会发出安全警 告以阻止继续操作并限时自行禁止。这也给破获工作带来相当程度的干扰。

    据一名多年研究360产品的黑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设置如此高难度障碍的人一定是行业的高手。可以断定,360内部一定有国内顶尖级 的黑客高手。他们才有可能做到既做暗事,又不留任何把柄。这就像是一个江洋大盗,来无影,去无踪,飘忽不定,作案后现场不留任何痕迹,实在是高精尖的设 计。”

    这名黑客发现,360安全卫士的暗箱操作行踪越来越没有规律可循,换句话说,其运作规律经过精心策划,非常不容易被外界掌握。同时,其获取信息 的区域半径越来越由中心城市向二、三、四线城市延伸。这样的话,要想抓到证据就更为艰难。“中国拥有30多个省级行政区,336个二级行政区,还不包括数 以千计的三级、四级行政区,这就相当于360安全卫士在中国网民的生活中布下了天罗地网。”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国内不止一家公司准备投入大量人力来破获360的违法行为,但最终都偃旗息鼓。原因就在于,360收集用户信息的行为 “就像空中划过的彗星,茫茫夜空,布下天罗地网,时刻守候,才有可能有所斩获,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太低了”。

    黑匣子现身:对用户个人信息涉嫌暗箱操作/

    “破解360安全卫士的非法操作,是一件很好玩的猫捉老鼠的事情。”上述黑客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感叹说,360安全卫士的技术架构非常复 杂,组件有很多程序,软件包有几十个可执行的程序,还有扩展库。如果要查清楚是否侵犯用户隐私,则需要对每个程序进行分析,就像分析病毒一样地分析每个文 件,而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名黑客给记者展示了许多“同行”间来往的邮件,此中展现出破解之后的喜悦,以及经验的交流。

    而独立调查员宣称,他“已基本破解了360安全卫士的谜局,但离发布还为时尚早”,因为他要做“铁板钉钉的事情”。

    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保证不会将其操作思路披露的情况下,独立调查员将其操作的核心步骤进行了详尽的现场演示。在征得其允诺的情况下,记者可以告知的是:针对360的设置,进行反向操作,反向分析而破解。

    到目前为止,已经披露的最重要证据为独立调查员于2012年12月6日在其微博上发布的一个视频(http:/weibo.com/2902756801/z8BUvfWqe)。这份视频详尽地破解了360安全卫士秘密获取用户信息的过程。

    独立调查员告诉记者,这份13分36秒的视频以完整的手法记录了破获360窃取用户隐私的证据。它证明了360在用户电脑中收集、上传用户信息的“动作”,“猖狂到任何简单的、常规的软件操作行为都将被记录,与安全问题完全无关,而这些信息都在用户个人隐私范畴”。

    但据独立调查员宣称,这份视频资料并非其采集、制作,“而是来自一名自称是安全领域专家的匿名人士”,他通过微博私信向独立调查员爆料:自己已经掌握了360安全卫士7.3窃取用户隐私并上传到360服务器的司法证据,现在可以无偿将这段司法证据给他。

    而关于这份证据,独立调查员认为,将是未来给360的“一颗小小的炸弹”,在法庭上是有力的呈堂证供。

    据记者了解,去年11月28日,在易观国际主办的“易士堂”网络安全论坛(第二季)论坛上,这份视频资料也曾分享给包括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 安全测评中心等安全业界人士;而最初制作这段视频并进行司法公证的正是金山安全专家李铁军。不过李铁军否认自己就是给独立调查员爆料的匿名人士。

    据李铁军透露,2010年11月,卡饭安全论坛有人爆料称“360安全卫士7.3的某个版本会窃取用户隐私上传到360服务器”,爆料的内容非 常简单,只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细节暗示:需要用户在360loginfo目录对删除权限做一个修改才有可能捕捉到360的罪证,帖子不久就消失了。

    李铁军首先尝试重现帖子描述的问题,而不是对软件进行逆向分析,经过数月才完成了这一个证据的抓取。

    “反反复复不知道试了多少回。”李铁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凭借多年的经验,他终于找到了关键所在,比如有窃取隐私问题的360安全卫 士版本号为7.3.0.2003l,数字签名时间为2010年11月8日,要想重现必须将360loginfo访问权限修改为“所有人不可删除”;再比如 安装时修改系统时间与2010年11月8日不能相差太久,安装前须断开网络(禁用网卡或拔网线)。

    即使这样,也有一些情况在李铁军“意料之外”。

    “开始想到的是禁用网卡和改360loginfo目录的访问权限,但奇怪的是,有时能在安装后几分钟内即可在360loginfo目录看到日志 生成,有时等几小时都不能重现,于是尝试将系统日期从单数修改为双数或从双数修改为单数,结果很快看到奇怪的日志文件出现了。”李铁军表示,这几条重现规 则是反复多次尝试之后才总结出来的。

    而上述结果也在曝光之后第一时间得到IDF互联网情报威慑防御实验室的验证。2012年11月25日,该实验室发布报告表示,360安全卫士 v7.3.0.2003l所搜集用户软件操作信息,对用户隐私造成风险,若用户运行 某 一 程 序 ,360安 全 卫 士v7.3.0.2003l会把程序所在路径搜集并未经加密上传至360服务器。若360公司所存放信息的数据库泄露或传输数据被黑客截取进行社工分析, 可造成用户的信息泄露。

    万涛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根据之前的评测报告,360安全卫士v7.3.0.2003l对用户信息的处理涉嫌未遵守其中的用户知情权、选择权及禁止权,并在未获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确同意下记录和上传用户行为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已于2月1日正式生效的我国首个个人信息保护国家标准 《信息安全技术公共及商用服务信息系统个人信息保护指南》明确规定,个人信息获得者在收集个人信息时,需“具有特定、明确、合法的目的”。基于此,在收集 前要采用个人信息主体易知悉的方式,向个人信息主体明确告知和警示如下事项:处理个人信息的目的;个人信息的收集方式和手段、收集的具体内容和留存时限; 个人信息的使用范围、被收集后的个人信息保护措施、个人信息主体的投诉渠道;同时提醒个人信息主体提供个人信息后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个人信息主体不提供个人 信息可能出现的后果。且“只收集能够达到已告知目的的最少信息”。而信息获得者如需将个人信息转移或委托于其他组织和机构时,也需要向个人信息主体明确告 知转移或委托的目的、转移或委托个人信息的具体内容和使用范围、接受委托的个人信息获得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等。

    很明显,360公司在个人信息的收集、加工、转移、删除等环节,明显将行业的游戏规则抛诸脑后,一意孤行地进行着暗箱操作。

首页 上页 | 1 | 2 | 3 | 4 | 5 | 下页 尾页  5
发表言论:
笔  名: 查看评论 进入论坛
后门 奇虎 上帝之手 加拿大一枝黄花 谷歌 域名劫持 网址导航 恶性杂草 临时文件夹 JS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论坛精华

IT新闻

IT人物

企业

产品报价手机-DC-笔记本-台式机-液晶-等离子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