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1000元大概能买到一台还不错的21英寸CRT电视;十年后,同样的价格如今可以买到一台40英寸的液晶电视。若真如一些报刊所言,十年的通货膨胀早已吸干了老百姓的钱袋,怕是谁也不信。
十年前的国内电视市场,仍处于CRT向液晶过渡的阶段。但液晶与CRT之间的价格差距已越来越小,当时不少家庭在液晶与CRT之间徘徊犹豫而最终选择了前者,预示着液晶代替CRT已是不可扭转的趋势。十年后,中国企业大举进入液晶面板行业,无论是下游还是上游供应链都开始层层压榨成本,为的就是在国外领先企业面前赢得价格上的优势。众所周知,这场战争以中国企业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结果是,日企败退,韩企动摇。类似一幕也曾经上演过。上世纪80年代,美国厂商陆续退出电视制造业,因为那时的电视市场是日系品牌的天下,美国厂商根本无利可图。
在历史上,有不少落后经济体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了腾飞与超越,比如亚洲四小龙中的韩国和台湾。但像中国这样拥有13亿的人口大国一旦"劳动密集"起来,其产生的结果将是巨大的。只要是中国人参与的产业经常伴随着平均价格的急剧下滑,比如电视,比如手机。
价格的下滑来源于对资源的争夺,过去液晶面板技术都掌握在日韩台手中。韩国和台湾利用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从日本手中夺得了价格的话语权。如今中国企业以同样的手法,掌握了对价格的控制,而且尤甚。
杀价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电视平均价格的一路下跌,以及电视质量的不断缩水成为常态,这在之前的文章《哀叹行业不争气 一篇极不严肃的电视堕落史》中已经详细阐述过了。市场上的电视确实越来越便宜,哪怕是作为高利润来源的高端产品,价格也在不断下滑,因为厂商不敢提价。说实话,这种现象也没有落得什么好名声。对大众而言,他们是喜闻乐见。但对小众而言,贵电视的灭绝也意味着高画质的消失。
2010年左右的国内电视市场,国外品牌旗舰产品的起始定价在2万以上属于正常现象。那时虽然已经过了液晶电视的巅峰时期,但用料和画质还算实诚,并没有让人叫苦不迭。六年后的今天,55英寸的旗舰产品卖到2万以下属于必达目标。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这款产品就没有市场。
那么,"消失"的价格去了哪里呢?答案当然是品质的下降,唯此原因而无他。贵电视意味着风险,意味着可能的失败而无法再卷土重来。因为这个行业已经习惯了低价,一旦"低"下来,想要再"高"上去谈何容易。
那有厂商尝试贵电视吗?确实是有的。对电视来说,要想"高"上去就要有决定性的技术力,比如OLED。索尼当年11英寸的XEL-1售价20万日元,属于市场上绝对的贵电视,但两年后就放弃了,且后来一度宣布退出OLED电视的研发。正如上面所说的,失败便再也无法卷土重来。
即便是一贯以快速度著称的三星,迄今为止也未推出任何一款OLED电视产品。这种对成本,对技术,对市场接受度的犹豫不决,致使贵电视难产。厂商不愿意,消费者也就没有了选择的余地。
值得庆幸的是,厂商并没有停止对贵电视的追求。毕竟,贵电视如果成功,将成为公司庞大的利润来源。LG向外提供OLED面板,OLED电视产业被带活,于是涌现了一批以高画质为目标的产品。
比如LG自家的E6 OLED电视,今年的主力产品,55英寸3499.99美元与65英寸4999美元的价格,比三星今年旗舰产品KS9800的同尺寸型号要贵出30%左右。如果以65英寸LG E6的国内价格来看,64999元的价格简直贵到离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