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中国的三个阶段
由唐骏、陈永正、梁念坚开启的黄金时代正在远去,微软在中国面临新环境。
微软在中国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打盗版阶段,从1992年至2002年,负责人分别是田本和、杜家滨、吴士宏、高群耀;第二阶段从2002年至2012年,对中国采取特区策略,负责人分别是唐骏、陈永正、梁念坚;2012年,梁念坚从微软大中华区离职,由美国人贺乐赋接任之后,微软中国的历史进入第三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包括田本和、吴士宏、杜家滨、高群耀在内的微软中国负责人的主要任务就是打盗版,但这却使得微软与中国政商两界矛盾不断。打盗版并没有给微软带来任何收入,反而激起一波波挑战微软霸权的声音。
微软中国区总裁成为一个火山口,微软中国开始走马灯似地换人。
2002年,唐骏接任中国区总裁,开始游说美国总部对中国实施“特区策略”,其中包括渠道、合作伙伴、产品定价等,都采取与美国不一样策略。微软中国当时在微软全球只算一个小分部,话语权很小,唐骏的游说是一场漫长的战争。
但这场仗还是有了结果。2002年,微软CEO鲍尔默访华,微软与发改委合作,决定投资62亿元支持中国的软件产业,成为微软转变中国策略的标志性事情。
这些策略获得了政府的支持。2006年4月,中国国家领导人访美,并造访比尔·盖茨的家。联想、方正、同方、TCL分别与微软签定“正版windows合作协议”,其中,联想支付了12亿美元、方正支付了2.5亿美元,同方为此支付了1.2亿美元,TCL为此支付了6000万美元。
这是微软在中国市场取得的最大订单,但微软的收入还不止于此。从2002年至2012年,微软通过地方政府共建微软创新中心,投资浪潮、浙大网新等行业伴,缓和了曾经紧张的政商关系。微软得到的回报是,在政府、央企采购市场,其正版化策略得到了支持。
2012年4月,梁念坚离职,离职原因是与微软美国全球沟通不畅,症结之一是微软希望终结“中国特区”的政策,把中国市场纳入微软全球规则之下。梁念坚的继任者是贺乐赋,选择贺乐赋的理由就是其更善于与美国沟通,理解总部政策。
微软大中华区CEO换成外国面孔的同时,也改变了微软中国策略。一位微软合作伙伴的CEO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我们是微软长期合作伙伴,但微软今年初带领工商到公司来打盗版,最终要求罚款600万元,尽管不服气,却也没办法。
这位CEO透露:微软又回到了20年前,中国市场现在策略就是打盗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