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吉利的“骗补”数据,主要由康迪涉及。记者了解到,康迪科技集团董事局主席、康迪电动汽车集团总裁胡晓明目前正在与相关部门沟通此事。
“康迪14353辆有车缺电的情况,实际上是由其运营模式决定的。”吉利汽车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因为康迪采用的是电池租赁模式,一辆车要配备双份电池,所以在向国家申报时申报的是双份电池的容量,但实际使用中,只需要一份,而另一份则主要放置在充/放电站及租赁场站等。
目前,财政部驻宁波专员已经向财政部递交了《关于对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14353辆电动汽车“有车缺电”情况的说明》(下称《说明》)。《说明》中明确写道:专家组对吉利公司2013年和2014年投入市场的三款纯电动车进行现场核查,发现车辆实际使用电池为两箱(容量10.56KWH),与公告的四箱(21.12KWH)要求不一致。大量未安装电池分别放置在充/放电站及租赁场站等。而吉利已经于今年2月份完成了整改。
骗补考验电动车运营模式
如此大规模的骗补,大部分有据可查,但也不排除有些确实是因为运营方式的问题导致虽然存在上述四种骗补行为,但并没有主动骗补的初衷。
除了上述的几个例子,还有关联交易闲置问题。在采访中,有企业相关人员向记者表示:“一些企业关联交易是迫不得已的行为,为了推动新能源汽车的运营模式探究,不得不成立关联公司去推广运营。”如吉利旗下就有“曹操专车”,而上汽集团旗下有evcard和e享天开,都是分时租赁公司,之前,奇瑞也与易道合作,成立子公司进行分时租赁模式的探索,而广汽、北汽等,也在酝酿分时租赁。
“新能源车起步阶段确实面临推广难,而企业不得不想方设法自己去创新,去运营,并通过运营建立起配套设施等,不过,在此过程中,考虑到新能源补贴政策的退坡,为了可持续的竞争力,确实会多购买一些备着,但这更多是出于未来竞争力的考虑,并不是为了骗补。”某企业高管认为。
而也有企业认为,“有车无电”要区别对待,确实也有企业打着电池租赁的名义,车厂只提供没有电池的车,而电池由公交公司采购,但期间的分寸很难把握。也不排除公交公司,拿到补贴,不买电池,而是直接租电池,补贴则作为购车款甚至补贴比购车款更高,不花钱买车甚至买车还赚钱。
对此,也有业内人士认为,企业完全可以避免“有车无电”的情况出现,即便电池由公交公司采购,但企业可以要求等电池到位以后,装上车,新能源客车才出厂,这样也不至于被拖累。
至于关联交易闲置问题,认定也不难,关键看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如果投入大大超过补贴,并且成本也高于补贴,企业不可能去骗补。”某车企高管也认为。
不过,要从源头上解决骗补问题,新能源专家则认为,除了要严查严罚做假的企业,还要堵住可能导致骗补的各个环节漏洞。比如有牌无车,如果地方车管所加强管理,企业根本不可能有机可乘。
而在补贴政策上,也有车企高管认为,补贴发放的目的是支持产业进步,所以,除了根据续航里程来补贴,还要对新能源汽车的品质有所限定,比如对车辆安全性、可靠性等,都要有所要求,从而使没有能力造车而打着新能源幌子骗补的企业,主动淘汰。(编辑 何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