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高精度运动与姿态控制技术。发展应用于智能无人系统的高性能多自由度运动姿态控制和伺服控制、视觉/力觉反馈与跟踪、高精度定位导航、自组网及集群控制等核心技术,提升智能人机协作水平。
5.低功耗广域智能物联技术。发展大规模并发、高灵敏度、长电源寿命的低成本、广覆盖、低功耗智能硬件宽、窄带物联技术及解决方案,支持相关协议栈及IP研发,加快低功耗广域网连接型芯片与微处理器的SoC开发与应用,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链的市场、标准和技术扩散功能,打造开放、协同的智能物联创新链条。
6.端云一体化协同技术。支持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建设安全可靠端云一体智能硬件服务开发框架和平台,发展从芯片到云端的全链路安全能力,发展可信身份认证、智能语音与图像识别、移动支付等端云一体化应用。
(三)推动重点领域智能化提升
深入挖掘健康养老、教育、医疗、工业等领域智能硬件应用需求,加强重点领域智能化提升,推动智能硬件产品的集成应用和推广。
1.健康养老领域。鼓励智能硬件企业与健康养老机构对接,对健康数据进行整合管理,实现与相关健康养老服务平台的数据集成应用,发展运动与睡眠数据采集、体征数据实时监测、紧急救助、实时定位等智能硬件应用服务,提升健康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
2.教育领域。支持智能硬件企业面向教育需求,在远程教育、智能教室、虚拟课堂、在线学习等领域应用智能硬件技术,提升教育智能化水平。结合智能硬件产品形态发展,建设相匹配的优质教学资源库,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
3.医疗领域。鼓励医疗机构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推动智能医疗健康设备在诊断、治疗、护理、康复等环节的应用,加强医疗数据云平台建设,推广远程诊断、远程手术、远程治疗等模式,支持医疗资源和服务数字化、定制化、远程化发展,促进社区、家政、医疗护理机构、养老机构协同信息服务,提高医疗保障服务水平。
4.工业领域。鼓励工业企业与智能硬件厂商协同联动,开展工业级智能硬件系统的集成适配,加快重点领域的智能化改造进程,提高敏捷制造、柔性制造能力,发展基于智能硬件的工业远程维护、工业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服务发展。
五、推进措施
(一)加强政策协同引导。统筹利用“互联网 ”重大工程、工业转型升级、专项建设基金等渠道支持智能硬件产业发展。加强与相关“十三五” 规划的衔接,完善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协同机制,解决产业发展及应用推广中的瓶颈问题。探索设立智能硬件产业引导及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多种渠道投资智能硬件产业,支持符合条件的智能硬件企业上市融资。
(二)完善标准检测体系。研究制定智能硬件技术标准及应用规范体系。研制关键控制接口协议规范,推动设备间的数据格式和标准协议的开放共享,推进产品和系统间的互联互通。鼓励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开展团体标准试点,完善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的快速衔接机制。建立智能硬件标准化和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面向标准符合性、软硬件协同、互联互通、用户体验、安全可靠等产品检测服务。
(三)发展创业创新平台。选择优势地区建设高水平省级智能硬件创业创新平台,支持地方以试验床、创新平台等方式发展智能硬件众创、众包、众筹、众扶平台,发展天使、创业、产业等投资。实施 “芯火” 计划,推进智能硬件基础芯片领域的创业创新。支持开展智能硬件创业创新大赛,聚集智能硬件创业创新高端人才,推动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与市场对接。
(四)打造产业生态体系。建立智能硬件产业供给能力监测平台,及时跟踪国内外技术路径和产业发展动向。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框架下成立智能硬件工作组,编制产业发展白皮书,为产业发展和决策支撑提供服务。鼓励公共服务部门创新应用模式,加快数据资源的有序开放。加强智能硬件知识产权政策研究,做好智能硬件知识产权布局、专利风险防控机制等方面的咨询和服务。鼓励智能硬件骨干企业在工业、医疗和车载等重点领域开展基于软硬件IP核的产品研发及应用。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智能硬件产品及方案的测评与宣传推广。加强用户信息安全保护,做好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维护产业良好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