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这么重要,可是这个终端有一个问题,它是有成本的,而且它的成本在最初是单一性使用价值,也就是说这个终端拿回家必须能看到终端联网后的内容它才有价值,看不到的话这个终端是没有价值的。这就是它跟手机的区别。手机是可以打电话的,手机后面的运营商已经很成熟了,网络也很成熟了,服务体系、付费体系也很成熟了,所以用户会自己掏钱买手机。但是,要想让用户买机顶盒,就要捆绑上内容。所以终端捆绑服务是当下的各家的主推模式。服务是可以持续赚钱的,终端是一次性的,那么按照互联网的玩法,终端的成本可以由未来的服务收益来贴补,于是,互联网再一次推动了这个产业的快速前进,高品质低价格的终端出现了,然后高品质贴钱的终端出现了,高品质贴钱送的终端也出现了。于是行业产生了巨变,虽然这其中有些人是在观望、有些人是在试水、有些人是在喊口号、有些人是在硬撑,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所有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短期利益看不到了,长期利益还有点路漫漫,但是所有人都坚信这是一场盛宴,所以所有人都在坚持,等待着阳光普照的一天早日到来。
热闹的背后必有思考,浮华的背后必有冷静。我们始终坚定自己的策略,那就是开放共赢。坚持合作,坚持利益分享,坚持抱团取暖,与各家CP、终端商、渠道方建立长期的合作,公担成本,共同分享利益。
CIBN眼中的DVB+OTT
中广互联:DVB+OTT是2013下半年的热词,比如作为七大牌照方之一的华数在12月17日就推出了广电DVB+OTT方案 ,引起极大反响。请问,
a.作为牌照方,CIBN从哪几方面来定义DVB+OTT的价值?
b.在DVB+OTT方案中,DVB和OTT各自的优势如何体现?目前哪种商业模式较为合理?
王浩:以DVB为主的DVB+OTT模式难点在于丰富、快速的视频内容在互联网上;
以OTT为主的OTT+DVB模式难点在于基本断掉了广电OTT的路;
真正融合的DVB+OTT模式,将重新定义了电视,原来的电视是其中的一个应用,互联网上的点播内容和海量应用也是上面的应用,电视(机)是一个终端入口,难点在于如何解决广电网络的出口问题,以及地方广电引入互联网基因的决心。
中广互联:您认为,实现刚才谈到的真正融合的DVB+OTT,需要突破的最大障碍是什么?这当中蕴藏着哪些可能的商业机会?
王浩:虽然版权内容、出口带宽是瓶颈,但是最大的障碍还是广电本身的运营基因,即便版权内容和带宽瓶颈解决了,如何伺候好已经被互联网“惯坏”了的用户,如何刺激他们开机、点击,如何增加他们的观看时长,如何减少他们的流失,如何引导他们消费,如何围绕着他们展开一系列的增值服务。
走过,2013
中广互联:回顾2013年,哪一个事件给您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王浩:阿里大手笔赠送机顶盒。
中广互联:2013年CIBN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王浩:2013年,我们通过一系列的积累与努力,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我们积极地寻求优质的合作伙伴,并在未来精诚合作,有所作为。
在终端商的合作方面,我们与海尔签约定制了CIBN互联网电视机顶盒及海尔智能电视一体机,并在海尔水平市场渠道进行推广;与同洲签署合作协议,我们为同洲的一体机和机顶盒终端提供牌照和内容服务。
在与运营商的合作方面,在内蒙移动OTT项目招标中中标,我们将负责内蒙古移动互联网电视、网络视频网站的平台搭建和日常运营;在四川省移动的互联网电视业务牌照招标中中标;正式成为海南铁通2014年合作伙伴,在海南全省开展互联网电视业务合作。
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将牌照的优势最大化的体现,我们尝试与航美传媒集团有限公司(航美传媒)进行合作,未来共同打造CIBN-航美传媒互联网电视业务频道。
展望,2014
中广互联:对即将来临的2014年,您对行业发展有什么预期?
王浩:要勇于一次次精心策划、胆大心细的试错。
中广互联:在您看来,哪些技术对于2014年产业的发展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王浩:围绕着用户偏好分析的大数据运营模型,定制化设计用户自己的偏好,让用户每次上线一眼就能看到自己喜爱的内容;围绕着三屏互动的交互设计。
中广互联:CIBN在新的一年有哪些比较落地的规划?
王浩:建立数字基因模型,基于用户偏好进行定制推荐,智能化EPG的运营模型搭建。
来源:中广互联独家作者:刘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