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4G移动通信技术究竟给当代媒体生态环境带来哪些变化?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视频业务是主流应用
根据《2013德勤中国移动终端消费者行为调查》:“如果网速比当前网速快3-5倍时,消费者最有可能尝试的功能是:1.观看视频(74%);2.阅读新闻(69%);3.视频通话(62%)。”德勤表示,4G移动通信在推广之初,最吸引消费者的是与视频相关的业务。
从技术上看,4G的一个独特优势就是网络频谱宽、通信速度快。尽管3G 移动通信技术也可以实现多种类型的多媒体通信,但其本身存在的带宽能力不足、通信质量较差、造价成本较高等问题,使得视频内容的发展仍然存在难以突破的瓶颈。4G技术上网速度快、延迟时间短,能够提供4到10倍于3G网络的吞吐量。4G移动网络完全可以超过目前有线宽带的服务质量,使视频通话、高清电视、电影下载等对网络运行速度要求很高的服务将不再困扰移动用户,这将明显改善视频消费的现状。随着4G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视频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将进入一个爆发式增长时期。
(二)技术内容是双轮驱动
从传播角度看,能够便捷快速地接触到传播内容是用户的一个基本需求。而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一直是一对矛盾,每一次传播渠道的拓展和改进,都会对传播内容的传播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4G时代,移动终端上不仅能够快速地传输文字、图片和音频内容,深受用户欢迎的视频内容,也同样能够便捷快速地传输给用户。这一技术上的进步,使得4G时代媒体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之间建立了更为紧密的关系。
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曾根据经济学“最省力的原理”提出了用户选择媒体服务的概率公式,即“选择的概率=可能得到的报偿÷需要付出的努力”。就是说,用户从某一媒体服务中获得的收益与报偿越大,在获取过程中付出的精力与财力越小,用户选择这一媒体服务的概率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这也表明,媒体要想获得竞争力和影响力,要么不断创新内容,要么不断改进传播渠道,而在当今用户为王的时代,在4G的背景下,那些能够将媒体优质的服务内容和便捷快速的传播渠道结合在一起的媒体,无疑是最具竞争力的媒体。
(三)即采即播是重要流程
4G 技术带来了媒体内容采集及生产加工手段的深刻变革。4G信号具有传输速率高、时延短、网络质量稳定的特点,在高速运行中依然信号平稳、业务流畅,适合用于广播电视直播。
借助4G移动终端,新闻可以更多地在现场完成,从而提升了新闻采编效率。在4G 技术条件下,原本需要借助卫星传输的传播行为,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极大地降低了媒体的采编成本。可以预见,未来基于4G的即拍即传将得到普及,电视直播可以摆脱卫星传输或有线电缆的限制,记者可以最快捷、最自由的方式将现场画面传回机房、实时播出。
此外,4G 技术还可以打造多种多样的“自媒体”平台,鼓励用户直接创造内容,从而进一步丰富新闻线索和原始素材来源,这将促使专业的新闻策划团队从单一的传媒单位中解放出来,使传统媒体实现“采编分离”、“制播分离”。在4G技术下,记者采集回来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素材,将通过统一的数字平台进行存储、管理、分发,并呈现在传统媒体、网站、APP 客户端、户外屏幕等媒介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媒体滚动播报”。因此,4G 技术有利于实现采编流程管理的数字化,打造全媒体的数字内容管理平台。
(四)移动互动是基本特征
依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为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6.9%。手机网民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达5.27亿。该中心在《中国手机网民娱乐行为报告》中提出:从使用率来看,手机游戏、手机视频、手机阅读和手机音乐在手机网民中的占比分别为44.9%、37.6%、56.5%、61.4%。国内有影响的媒体单位都在微博、微信上开通了账号和服务号进行内容的推介和发布,一些媒体还在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上开设自己的媒体账号进行内容的推广和发布。随着4G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移动互联网在满足用户碎片化信息、碎片化娱乐的需求方面具有广阔的商业前景。4G将催生更多的微阅读、微应用、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微”模式的新的业务形态。在4G时代,移动化、社交化、碎片化将进一步成为信息发布和消费的潮流。
(五)个性传播是主要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