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品质的新闻!”6月12日,全新上线的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出这样的声音。尽管在业内算是“赶了个晚集”,但它却是人民日报社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一步。由此,法人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客户端三位一体的移动传播布局已现雏形。
人民日报社社长杨振武在致辞中表示,在融合发展的战略布局中,人民日报客户端是一个重要切入点。“媒体的职责就是提供信息服务,人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理应跟到哪里。当前,各类移动终端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日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重要渠道,而客户端是其中的重要入口。”
借助移动互联技术,实现“弯道超车”,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共识。迫在眉睫的,则是补齐技术能力的“短板”与完善用户体验。
“现在各媒体都在做客户端,但背后的技术保障能力大相径庭,这并不是传统媒体的强项。”山东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汪霏霏认为,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内容生产,将其用新技术呈现出来只是第一步。“关键在于如何完善用户体验、做到以用户为本,改变过去一直沿用的无差别、粗糙的生产模式,这恐怕是下一步改进的重点。”
道多样化,用户“忠诚”何来?
“忠诚”缘于是否可以从这里获得想要的信息,媒体要证明自己拥有这样的能力
2005年,被称为博客大众化元年。它从精英向所有网民普及,当年就占到了中国互联网网民总数的10%左右。但时至今日,随着微博、微信的强势崛起,博客的颓势已显。
而这,便是技术迅速变革时代的生存法则,兴衰轮回或许不需要多少时间。层出不穷的新技术,让传播渠道变得多样化,同时风险也不言而喻--今天付出的巨大投入,有可能一夜之间就会化为乌有。
当下,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正在搭建自己的立体传播平台,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一应俱全。与此同时,拥有技术和数据资源优势的电商,也在不断地向传统媒体渗透。阿里巴巴将牵头财团携5亿人民币入股21世纪传媒,便是最新的一个例证。
可以说,传统媒体过去追求的目标,即将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每一个人,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事。但问题在于,新技术为传播带来的种种便利,怎样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影响更多的受众?传统媒体今天在新技术上的付出,如何换来同等的收益?
在《“报”将永存,纸或有变》一文中,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谢国明有这样一段论述:“新闻人,无论是报人、广播人、电视人,还是网络人,做出最优秀的内容,永远是第一位的任务。至于利用什么介质来传播,是纸张、电波、视频,还是网络,可以采取拿来主义,什么好使用什么。第一个使用新介质的是勇敢者,但不一定是成功者。成功的传播者,一定既是优秀内容的创造者,也是善于利用新型传播介质的高超融合者。”
信息爆炸,使得受众更像是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急需一座可以指引方向的灯塔。在传播渠道极为丰富的今天,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尤其是设置议程的能力,或许仍将是市场竞争最有力的法宝。
“归根到底,受众对媒体的‘忠诚',缘于是否可以从这里获得想要的信息。所以媒体要证明,自己拥有这样的能力。”在汪霏霏看来,现代媒体的传播渠道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要看能否形成“1+1>2”的效果。“以前只需用一种语气就可以对所有人说话,现在则需用好几种语气对不同的人群说话。所以更需要考量的,是新技术手段如何为生产不同群体所需的不同产品服务,以实现对受众的细分和提高传播的精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