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统计通常是基于对专利的分析而实现的。但由于疾病的治疗技术因为不能申请专利而无法统计,所以我们通过对人体生理数据(包括温度、心跳、血压、呼吸、血流及身体器官的形状、尺寸或运动特征)的测量技术为代表做对比途径。
通过对美国、欧洲、中国授权的发明专利进行统计发现,近20年来在医疗技术方面授权的全部专利技术中,仅有1.74%的技术涉及用机器人对生理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尽管这个数据在2014年授权的全部专利中占到了接近3%,相比平均数据提高了70%以上,但绝对比例还是微不足道的,这说明并没有太多研发资源投入到医疗功能的机器人产业中。如果没有专利技术的支撑,这个高科技含量的行业产业化的路途会非常漫长。
在智能机器方面,根据Gartner在2014年中发布的预计,智能机器、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咨询、移动健康监控等方面的技术产业化至少还需要5至10年的时间。这些都是实现护理机器人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行动能力所必需的技术。
苹果手表、谷歌眼镜为护理机器人铺路
技术的障碍总会克服的,更难以逾越的恐怕是心理的防线。根据传统的生活习惯,人们通常倾向于保留个人隐私,而不适应长期暴露在镜头之下。而摄像头作为护理机器人的“眼睛”,总是对它的主人进行时刻不停的扫描、分析、记录,这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传统的生活习惯。
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可穿戴设备可以为护理机器人进入普通家庭打开通路,例如苹果的智能手表。不同于传统电子产品,智能手表和人的接触更加密切,得到的包括人体生理数据在内的信息也更加隐密,而且还会向人提出健康分析之类的生活建议。这会改变人们对机器的接受程度,而这将加速护理机器人融入人们生活的过程。而智能眼镜之类的产品则可以使人们逐渐习惯时刻处于摄像头的监控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