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份针对部分用户的奖励机制之外,快的近日也通过“积分换打车费”活动讨所有用户的欢心。具体来说,用户在打车后快的将在系统里进行积分,而攒足300积分就可以抵3元钱车费,600积分抵5元钱。快的方面表示,他们经过测算,用户平均打2至3次车,就可以兑换到打车费。
昨日,快的甚至还直接做起了代金券的“黄牛”生意,快的打车代金券在淘宝聚划算上线,用户只需5元就可以购买10元代金券,使用快的打车时可直接用代金券抵扣车费,这也相当于打车立减5元。
算账
少了支出多了生财之道
事实上,两家打车软件的“暗战”对双方来说更是笔划算账。
和前几个月直接补贴所导致的豪掷24亿元补贴相比,“打车红包”、“积分换券”无疑省钱不少。滴滴方面,好友每次发出的红包金额和数量都是随机的,但有着明确区间,这也让滴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规模。而快的的积分制,平均下来用户要使用2至3次打车软件,才能享受3元起的补贴。这和此前最低每单3元起,至少省去了一半的补贴成本。
不仅如此,不再简单“发钱”之后,两家打车软件还通过自己的平台有了各自的“生财之道”。
“送2斤沱沱工社海南荔枝”,滴滴已经开始拓展电商等合作伙伴,拓展本地生活领域。滴滴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还在珠海等地进行尝试,和当地商场合作,当用户使用滴滴打车目的地显示是这一商场时,凭借打车记录就可以在商场的特定柜台享受一定折扣。而快的也在经营着自个儿的积分商城,除了可以直接换取打车券以外,用户更可以通过积分购买一些商品,而这些商品则来自一号店、京东等平台。
无疑,对用户引导市场的互联网行业而言,有了亿级用户数量的两家打车软件开始成为新的互联网平台,“商业化”自然成为下一步棋。
新闻分析
利用各自优势“黏”用户
社交营销与里程换奖的“战争”
“优化用户”,昨日两家打车软件相关负责人回答记者“为何改变补贴模式”时,给出了异口同声的回答。
就在10天前,滴滴、快的仍以“烧钱”形象为众人所熟知。尽管从最高峰时每单近20元的补贴减至3元,两家公布的数据显示,自今年1月份起的这场补贴大战,已经让两家打车公司掏出了一笔超过24亿元的巨额支出。
为何一向高调的打车软件突然“转了性子”?两家打车软件给出了类似答案。
“我们通过对乘客、司机两方面的用户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大规模的‘教育用户'目的已经达到。”快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而滴滴方面也表示,下一阶段的重心在于优化既有客户。
来自第三方统计机构的数据也似乎能证明打车市场已现“二分天下”。易观国际5月初发布的《中国打车APP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4年第1季度》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3月31日,中国打车APP客户端累计账户规模达9828万。其中,快的打车以51.6%的比例占据国内打车APP市场份额第一位,滴滴打车以45.3%的比例位居第二。
而在业内人士看来,两家打车软件转入“暗战”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增强用户黏性。
“直接砸钱的补贴方式不可能永远持续,对此两家打车软件心知肚明。”互联网评论人士洪波表示,和直接“烧钱”这一简单粗暴的拉拢用户模式相比,目前滴滴借助微信的社交优势,用打车软件调动用户的参与度,想要重现一次春节期间马云评价微信红包的“珍珠港之袭”。快的则通过细分用户市场的方式,对“铁粉用户”予以额外鼓励,这如同航空公司“积里程数”的运营模式一般,同样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