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手机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流量几乎变成大多数人的首选业务,可对于流量到月清零、超出流量套餐加收费用等“约定俗成”的条款,虽有人抱怨,却很少有人质疑或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争取个人的合法权益。(资料图)
中新网8月26日电 近期,长沙律师刘明一纸诉状将中国移动告上法庭,认为其对手机上网流量套餐月底清零的做法不合理。这一看似“习以为常”的规定,却“点醒”了不少消费者,也将通信运营商对流量月底清零行为推上风口浪尖。
“国际惯例”已成“霸王条款”挡箭牌
今年6月,刘明在长沙移动营业厅办理了一个“20元包150M流量”的手机上网套餐。7月结束后,还剩92M流量没用完,到了8月,这92M没用完的流量在未被告知的情况下全部清零。“我花钱买的流量,没用完的流量不累计?”刘明认为移动公司月底将流量清零的做法不公平,便于8月初在长沙市天心区法院提起诉讼。事件曝光后,短短两天时间内转发了近4万条,评论也接近300条,超过80%的网友表示“求胜诉”。
对此,知名IT与知识产权律师赵占全认为,套餐使用结束后,消费者不主动取消业务就默认为自动使用而收费的做法,直接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是一种比较严重的侵权行为,即使事先在用户协议中做了相关约定,这种约定是属于霸王条款。
而面对外界的质疑,运营商则回应称“国际惯例”。在上海市消保委的协调下,三大运营商“妥协”,承诺将推出以季度为单位的手机流量套餐,再度遭到外界质疑,称其是“换汤不换药”。
近年来,每每当消费者遇到不合理的现象时,商家通常抬出“国际”二字,这让本就不懂行情的消费者有苦难言,殊不知白白送给商家多少冤枉钱。此外,据其他媒体报道,国外也有很多电信运营商的电话、流量套餐的剩余部分可以累积到下月使用。
用户对电信服务积怨已久
刘明起诉运营商一事也在网上吵得沸沸扬扬。根据上海市消保委做的一项针对2000名消费者的调查显示,有83.75%的消费者在使用手机上网套餐,他们中有一半人认为流量月底作废不合理,有七成认为手机流量按月计费方式不够人性化,应当推行手机流量跨月度计费。
根据分析机构Canalys的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中国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08%至8810万部,成为全球最大智能手机市场。而根据分析机构Nielsen的分析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手机市场销量的六成被智能手机占据。
近年来,智能手机以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流量几乎变成大多数人的首选业务,可对于流量到月清零、超出流量套餐加收费用等“约定俗成”的条款,虽有人抱怨,却很少有人质疑或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争取个人的合法权益。
当移动通信网络从2G升到4G时,中国移动早年的5元包30M套餐依旧存在。在2G时代,每月逛逛论坛,玩玩彩信30M流量绰绰有余。而如今刷个微博、玩个微信一天30M都不一定够用。根据三大运营商公布的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三大运营商合计每日净赚4.34亿元。这其中有多少是从用户剩余的手机上网流量、语音通话、短信套餐中“搜刮”出来的呢?
这让人不禁联想起2011年底轰动一时的发改委调查联通电信涉嫌宽带垄断事件。当时发改委要求电信和联通进行整改,两家公司也承诺下调上网费用,其中中国电信还承诺,五年内公众用户上网单位带宽价格下降35%左右。随着工信部宽带提速工程的推动,运营商提速不提价,让消费者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再反观移动上网,“天价”流量费事件屡见不鲜,用户频繁指责运营商不作为,消费者权益受损使得用户对电信服务积怨已久。
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就评论称,“套餐消费有约在先,流量归属本应没有异议。一声叩问引来众声响应,更像是对电信服务不满的集中爆发。若能从中看到正向意义,赋予消费者更多议价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更好的服务,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中新网IT频道)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