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农村商业银行是全国首家将先进的IBM HyperSwap双活解决方案应用于生产系统的客户,实现了存储灾备秒级切换和一键容灾演练,在保证业务连续性的同时,也将自身科技发展与创新提升至新的台阶。
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环境日益复杂,此时业务创新便成为商业银行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致胜法宝。无疑,创新也对银行IT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业纷纷向技术要效益,希望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灵活性。
我行改制成立于2004年12月,是一家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总部位于“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之首的昆山,现有员工1200多人。身处民营经济发达的江苏省,我们充分发挥“小、快、灵”的机制优势,秉承“同心共创、财富共享”的企业理念,各项业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已跻身“全球银行1000强”,“中国国内银行100强”。截止2014年12月末,全行总资产达到540亿元。
为了有效提升IT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我行在全国范围内率先采用了IBM PowerHA HyperSwap双活解决方案。该方案整合了主机、网络和存储层资源,是一种全方位的容灾方案,保护机制高度自动化,免除了大量的人工干预,填补了我行存储级灾备的空白。同时,双活解决方案还支持存储层秒级切换,应用层几乎不受切换影响,极大地缩短了RPO(Recovery Point Objective,复原点目标)和RTO(Recovery Time Objective,复原时间目标)的时间,减轻了系统的运维压力,更便于实施容灾切换演练。 我行国际结算、信贷HyperSwap系统自上线以来运行稳定,为业务连续性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我行的业务创新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逐步实现系统级双活
对银行来说,IT系统安全到底有多重要,又有什么样的要求?近日,江苏省银监指导委员会召开的会议已经明确了“容灾与高可用性从原来的‘口头要求'落实到‘定期的容灾演练'”。毫无疑问,这将对银行IT系统及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虽然我行已经率先实现了系统级的双活,但并不代表这项巨大的工程就到此结束。随着新数据机房的建立,考虑到之前兄弟银行曾经出现的安全性问题,我行在未来会逐步将各类应用迁移至双活平台上,直至实现核心系统平台上应用级别的双活。
破解传统解决方案之殇
传统的同城容灾方案对业务连续性起到了保障作用,但困扰也随之而来,当主存储或站点发生故障后,应用RTO时间超过2个小时,RPO大于0,数据有可能部分丢失,很难满足对于业务连续性要求严苛的银行的需要。同时,对于银行业必备的容灾演练时需要各路专家在场,执行大量的步骤,但还很有可能以失败告终。
IBM HyperSwap 双活方案基于IBM Power 7高端小型机与DS8870存储设备实现,继承了IBM System z 大型机平台HyperSwap双活方案的设计思路,将存储和主机HA集群结合了起来,可以提供数据中心内及数据中心间的存储连续性解决方案,是对传统灾备配置的一个重要增强。在存储出现问题时,主机可以自动识别和秒级切换。从功能上来讲,HyperSwap还可以实现自动响应和人为干预两种方式,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决策机制,具有更高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