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家介绍,漆木器在两种环境下易于保存,一是十分湿润的环境,二是十分干燥的环境。在黄土高原忽干忽湿的环境里,两个漆木俑经数千年还能较为完好地保留下来,弥足珍贵。
山西省考古所副所长谢尧亭介绍:“中华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礼制。古人朝会、狩猎、宴享、训练军队等活动都强调"秩序"。我们推测这两个漆木俑与礼制和宗教有关系。”
仅在墓葬二层台上就发掘出了那么多的壁龛及稀有漆木俑,考古队立即意识墓葬的重要性。于是他们停了下来,不敢贸然往下清理,而是用塑料薄膜把漆木俑掩护起来,用土将其覆盖,以防湿度挥发,漆皮脱落。
考古队请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李存信和王学荣两位专家。商议之后,考古队决定把这批重要的漆木器遗存加固提取,整体套箱运至北京,进行室内考古发掘。
考古专家研究这些器物已有两年,清理出大量的漆木器遗存,包括漆木俑、俎、罍、豆、壶、牺尊、坐屏、杯、案、盾牌、方彝等种类。
谢尧亭介绍,大河口墓葬发掘过程中出现一个青铜鸟形器物,经鉴定是鸟盉。“这件器物可以说是大河口墓葬铜器中的瑰宝,它为中国青铜器发展史提供了一件新的器形。”
以往发现的鸟尊大多属于酒器,简单地说,就是一种鸟形的盛酒器。文献中,这种鸟形或者兽形的尊属于“六尊六彝”,有鸡彝、鸟彝、虎彝、象尊等,按照今天的观点,就是仿照不同动物制成的仿生尊。《周礼·春官·司尊彝》记载,六尊六彝的作用在各类祭祀活动时盛装不同的酒。北赵晋侯墓地发现的鸟尊被收藏在山西省博物院,成为“镇院之宝”,用在院徽图案上。
此次发现青铜鸟形器物与北赵晋侯墓地发现的鸟尊有所区别,腹部没有管状流。专家认为,大河口这件鸟形器物不是尊,而是盉。
谢尧亭说:“商周时期,盉多是一种注水的水器。按照商周贵族礼仪,在祭祀、宴饮、典礼过程中,参与者要洗手盥洗。侍者用盉将水倒出。在既往的考古发现和传世器物中都未曾见过像大河口墓葬中这样的鸟形盉。”
鸟形盉的出现也意外纠正了一个“美丽的错误”:山西省博物院收藏的鸟尊在发掘时尾巴已断,经上海博物院修复,尾巴修复为朝里卷,出现在山西省博物院的院徽上时,顺理成章也是朝里卷。此次发现的鸟形盉十分完整,它清晰地显示,鸟的尾巴是朝外卷的。
目前发掘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仅剩下数十座小型墓葬尚未发掘、保护
谁是这个墓群的主人?考古队从发掘出的青铜器物的铭文间发现了“霸”字。
铭文显示,墓地主人的族名为“霸”,“霸伯”应该是这里的最高权力拥有者。随后的考古发现证明,霸国与晋国、倗国、燕国和周王室有往来关系。
404 Not Found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