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六旬翁一“说”惊人 挑战千年悬棺谜(图)
重庆63岁老人罗能全通过实验,提出悬棺安置“纤拉说” 巫山旅游局和本报独家合作,征千年悬棺之谜破解方案 罗能全在介绍自己制作的悬棺安放示意模型 记者 葛欣 摄 万丈悬崖上那些神秘的悬棺到底是怎么安置上去的?这个让人神往的猜想迄今还是没有确切的解答。昨日,重庆一位63岁的老人经过反复揣摩和试验,提出了悬棺安置“纤拉说”,并作了大量试验证明的确简易可行。同时,他还摆下“擂台”,希望有高手能够提出更可行的方案推翻他的设想,或者能够给他的方案“挑刺”。 破解 六旬老人提出“纤拉说” 提出“纤拉说”的老人名叫罗能全,今年63岁,是一名退休的电工。2月5日,老人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关于悬棺的专题片,萌发了破解悬棺之谜的念头。 重达千斤的悬棺怎样运到悬崖上呢?老人琢磨,古代既无起重机械,除了人、畜外又无其他动力,在悬崖的周边也未能发现任何支撑滑轮等工具的痕迹。那么,用绳子把悬棺从下面吊上去也许可行。 春节期间经过两天的揣摩和反复试验,老人终于完善了自己的“纤拉说”,提出了“纤拉说”的理论依据和悬棺安放步骤,并制作了模型和相关工具。老人说,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证实,在两千六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古人已经懂得了行船技术,并且掌握了用竹条编结或麻绳拧搓制造纤绳的技术,制成比悬崖高度还长的纤绳是完全可能的。 步骤 准备:纤夫从缓坡上悬崖顶 纤夫首先从悬崖背面的缓坡爬上山顶,因为山顶的平整地带不是很大,因此派24人左右就可以。巨大的棺木用船运至洞穴的垂直线下,顶上的纤夫将纤绳放下。 运棺船的舵手或巫师为指挥,协调全体纤夫劳作。先准备一个像木桶一样有双耳,上有方梁的长方形吊箱,可容纳2~4名纤夫,并可从上面进出,同时还能容下陪葬品和封洞用的木板。纤夫先用吊箱将2~4人先提升至洞内,进入洞内的纤夫将吊箱暂时放在洞内,待收工时做返回的工具。 升棺:循环拉纤解决场地问题 待纤绳将悬棺拴好后,由顶上的纤夫拉动纤绳将悬棺向上提升,升至洞口时,由洞内的纤夫将悬棺拉进洞内。山顶上平坦地势很小,怎样将悬棺提升数十乃至数百米呢?罗能全猜想古人采取了循环拉纤的方式。24人分成左右两排,纤夫向前拉1~2米后,排在前面的纤夫就到最后面去拉,依次循环,就可以解决场地问题。 障碍:下方配合使悬棺跨越 在悬棺上升的过程中如遇到岩石阻碍怎么办呢?罗能全老人称,发现的悬棺下部有两个圆孔,专家对此无法解释。他推测,这两个圆孔是拴绳控制悬棺上升方向用的。在提升悬棺时,船上的人员在悬棺底部的两端各系上一根绳索。如果遇到小的岩石阻碍,就拉一边的绳子使悬棺向一边移动避开岩石,如遇到大块的岩石无法左右移动,则将两根绳子同时向悬崖的对岸拉,将悬棺拉离石壁。 论证 提升省力 速度极快 重达千斤的悬棺光依靠人力拉得动吗?罗能全计算后认为,绝对不是问题。悬棺按一千斤计算,上升的拉力需要一千斤,但考虑到石壁对棺木的摩擦,拉力需要大于一千斤。罗能全称,他专门请教过一名物理老师,老师告诉他石壁的摩擦系数不会超过1.5,照此计算最大拉力需要一千五百斤,除去正在轮换的纤夫,按18人正在拉纤计算,每人分摊也不过80余斤,这点力量对一个成年人来讲是很轻松的。 按照纤夫每秒拉动0.2米计算,每小时就可以上升720米,再加上捆绑和准备时间,提升一具悬棺仅需要三四个小时。 幕后 “美国大兵”当“纤夫” 为了完成“纤拉法”安置悬棺的模型,罗能全老人颇费了一番周折。在选用材料时,老人将孙子的小火车给“肢解”了,做成了小船。为了凑够拉纤的小人儿,他买了4包“美国大兵”,才选出了24个具有适合动作的小人儿。将“美国大兵”的手榴弹、机枪剪去之后,改造成了戴头盔、穿防弹衣的中国古代“纤夫”。 为了找到理想的山体,他曾计划用塑料油桶代替,被老婆严词拒绝。在走亲戚时,发现装乳猪的包装盒很合适,便将礼送到后,硬将包装盒当即要了回来。 千年悬棺至今仍是悬疑 为何行悬棺葬?元代李京撰写的《云南志略》云:行悬棺葬者,挂得愈高愈吉,以先坠者为吉。这应是僰人行悬棺葬的原因。悬棺置放的方法,学术界存在三种说法,一是垒土造山说,二是栈道说,三是垂吊说。(记者 李增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