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者认为:北京猿人“食人论”证据不足(2)
反驳2 体质形态发展存在不平衡 魏敦瑞在做出北京猿人是食人族的推论中,曾表示由于北京猿人头骨与肢骨进化程度的不同,曾推论存在两类人。 “其实在人类进化中,体质形态本来就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古人类研究得刘武研究员解释道。 现代人与古人类体质最大区别是,现代人纤细,而古人类粗壮,不仅是头骨形状,尺寸和厚度等的变化都符合总的人类进化规律。但这种体质进化的步伐在古人类史上,体现得并非完全一致。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首先是直立行走,四肢向现代人的方向发展,而后是脑的扩大和头骨的发展。所以猿人头骨的形态落后于四肢。因而,我们不难理解北京猿人的形态,像是猿的头配着近似现代人的身躯。吴汝康院士曾于1999年在《人类学学报》上发表论文详细论证,北京猿人的化石并不代表两种人,而只属于一种人,就是猿人。 反驳3 基因证据可有其他解释 那么,对于2003年美英科学家所发现的抗食人基因,又该如何解释呢? 2003年,《科学》杂志登出科林奇小组的论文后,很快便有科学家提出疑义。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人类学家阿伦斯(WilliamArens)表示自己不太赞同科林奇的结论。阿伦斯认为,即使发现了这一抗食人基因,但由于没有人亲眼见过食人的风俗,所以无法断定出人类史前就有吃人的现象存在。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现代人的变异普里昂蛋白基因并不能证明人类的祖先曾经有吃人的习惯,也可能存在着其他的解释。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专家索列格(Christoph Soligo)认为,有传染性的普里昂蛋白可能跨物种传播,吃受普里昂蛋白污染的动物也可能导致有保护作用基因的出现。因此,光从普里昂蛋白基因变异是无法推出人类史前存在吃人现象的。 对此,黄万波表示基因验证是需要很多假定的。近几年,国际上对一些部落食人的佐证,包括DNA分析、基因分析,都不能具体说明北京猿人的情况,每一种族之间还是有其个体的区别。 北京猿人吃什么? 北京猿人并非是食人族,那么北京猿人当时吃什么呢?古生物学家普遍持有的观点是:采集狩猎。 黄万波指出在发掘出北京猿人的同时,考古发掘人员也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和其他几个地点发现了北京人制造和使用过的石器,已不下10万件,种类包括砍斫器、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锤和石砧等。“根据日前已发现的石器,它的形制、用途,都可以表明北京猿人已经进入采集狩猎的阶段”,黄万波指出,一直以来,老一代科学家便持有此种见解。 另外,研究发掘人员曾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兽骨绝大部分是破碎的。他们认为这应当是北京人制作和使用过的骨器。例如截断的鹿角根部可以当锤子使用,鹿角尖则是良好的挖掘工具。 对此,吴新智认为北京猿人采集日前没有多大争议,但至于是否有狩猎行为还无法完全给出定论。 而在刘武看来,史前北京猿人究竟是怎样,他们的生活场景如何,现在我们只能通过所发掘的石器及其他遗物来推断。这些步骤便包括,所发掘的器物上是否留有猿人的痕迹?即使在50万年前,北京猿人已经有狩猎行为,那这种行为是主动狩猎,还是由于某种情况是非主动的……而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在辨识北京猿人当时生活习性时应该考虑的。
首页 上页 | 1 | 2 | 3 | 下页 尾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