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通行证
用户名 密码
  科技动态 硬件广场 下载基地 网络教室 网络冲浪 科学博览 移动时代 手机上网 桌面壁纸 科技商情  

广西天坑科考首日:科学家发现三种不明生物(附图)
 2001-04-12 10:20:33

  


  张教授正在捕捉一只形似蟋蟀的生物 (摄影/奚宇鸣)

  
  
  4月10日,正在广西百色乐业县世界最大的天坑群进行科考的专家们在科考第一站地下溶洞熊家洞西洞发现了三种洞穴生物,为正式科考取得一项重大成果。有关专家现场采集了生物标本,并将带回北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如果被确定为新物种,将以首先发现它们的记者名字命名。
  
  昨天上午12点,科考队员经过两小时的跋涉,到达了地下溶洞入口。由于此前步行翻越了一座山峰,队员们进入溶洞口时衣服全部湿透。在洞口稍事休息后,队员们打开安全帽上的照明灯,并同时配以手电,以补充亮度。
  
  此时,洞内气温为16℃,湿度80%,不少队员感到后背发凉,洞内最小的通口仅容一人通过。本报记者在陡坡处连滑两跤,幸未伤及人身及采访设备。行至一半处,四处寻觅各种生物却始终未果的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张春光教授连称“没白来”。他在一根不知何故留在洞内已经焦黑的木材边发现了三只洞穴生物。
  
  张教授取出随身携带的装有酒精的小瓶子,将这些小生物装入其中。因为洞内环境与洞外相差较大,如果不经过酒精处理,这些小生物可能会在洞外发生质变。张教授称,这些生物中可能有新物种。这将由相关科学家们来作最后鉴定。由于最新发现这些小虫的是一位记者,张教授当场表示,如果它们被确认为新物种将用这位记者的名字来命名。
  
  这些是典型的洞穴生物,它们的身体透明,消化道都可以看到。基本上丧失了视力,只留一个小黑点,但触觉都很发达。其中一形似蟋蟀的生物触角是其体长的四五倍。虽然它看不见人,但要抓它也是很困难。当它感觉到人手时,一下子蹦到很远的地方。另两个物种属无脊椎类。
  
  今天记者们将进行技能训练,十多名记者中可能将只有一人能获准进入最大的天坑。当地的一些干部群众,甚至包括国外的几位研究人员都声称,记者中没有一人能够胜任下坑的体能及环境保护知识。本报记者仍在努力之中,能够进入大天坑的科学家可能也只有云南地理所的刘宏先生。
  

北京青年报



相关报道
 
更多本栏目内容
探索地球最后的秘境-海底 
克隆技术让不孕妇女有了8周身孕 
羽毛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白鹭(图) 
我国连续经历16个暖冬 全球气候要暖多久 
纳米操纵成像重大突破 DNA分子写“DNA” 
古代植物中发现DNA 破译物种演化成为可能 
用于探测和清除地雷的机器人(图) 

本站检索


中华网推荐

·国家级治脑病新药思维源
·中藏药治疗脑病新突破
·治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
·养肾·痛风·长寿
·肝病泌尿脑萎缩新药介绍
·强直性脊柱炎康复乐园
·让中医辩证不孕不育
·国医治股骨头坏死一绝
·乙肝为何久治不愈?
·二千元垄断批发做老板
·中医中药专治前列腺
·治牛皮癣白癜风已成现实
·专治痛风病的白衣天使
·不孕不育的杏林奇葩
·专卖店零售管理系统




   

科技频道主编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