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嫦娥二号”卫星已吊装完毕,测试正常,等待加注,准备发射(9月29日摄)。 新华社发(秦宪安 摄)
图表:“嫦娥二号”携带的科学仪器 新华社发
新华网四川西昌10月1日电(“新华视点”记者) 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的先导星,嫦娥二号将飞向月球,执行二期工程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和继续月球科学探测研究的任务。
与三年前的嫦娥一号飞行相比,这次任务有什么不同?组成工程的各系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来自探月工程五大系统的负责人对此作出全方位解读。
卫星:“探路先锋”与月球更“亲近”
【记者观察】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卫星,加上中国科学院研制的有效载荷,共同组成了“嫦娥二号”卫星系统。金黄色的立方体外表,很有些科幻味道。这颗被航天人称为“嫦娥二姑娘”的卫星跟嫦娥一号大小完全相同,与大多数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神舟”飞船相比,则娇小得多。
【专家解读】如果说嫦娥一号是为中国人开启通往月球之路的钥匙,嫦娥二号就是实现最终目标的又一“探路先锋”。嫦娥二号卫星总设计师黄江川介绍,仅从工程角度而言,这颗卫星的主要任务是验证距月面100公里近月制动的月球轨道捕获技术、验证100公里×15公里轨道机动与飞行技术等6项关键技术。
沿着科学家们设计的奔月“快速路”,嫦娥二号不再像嫦娥一号那样在环绕地球的椭圆轨道上“逗留”数天,而是直接从地月转移轨道飞向月球,奔月时间从12天缩短为5天。黄江川说,除此之外,这颗卫星环月飞行的高度由嫦娥一号的200公里变为100公里,距月球更近。在轨工作期间,它还将降轨至15公里高度,对嫦娥三号备选着陆区进行拍摄。
这颗卫星的设计寿命是半年。对于半年之后它的“归宿”,黄江川说,落月、飞到更远的星空或是飞回地球轨道,需要在它在轨运行进行到一定阶段时才能决定。
火箭:新“搭档”瞄准“移动靶”
【记者观察】同样来自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三号丙就像“金牌火箭”长征三号甲的孪生兄弟,只是多出两个助推器,如同两枚尾翼镶嵌在芯一级底部——这种“非全对称”式的外形,在“长征”系列火箭里是唯一的。这一结构上的变化,把火箭的运载能力从2.65吨提升到了3.8吨。
作为嫦娥卫星的新“搭档”,这枚火箭在嫦娥飞行中的“亮相”同样短暂:天气晴好的话,肉眼能看到发射后约146秒时的一二级分离;云层如果过厚,火箭仅几秒钟就会“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它的结局与“前任”也是相似的:在完成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的任务后,火箭将以自我牺牲的方式坠落。
【专家解读】之所以改用长征三号丙火箭作为嫦娥二号卫星的运载工具,是为了实现工程的第一项目标:突破火箭直接将卫星发射至地月转移轨道的发射技术。缩短卫星的奔月路程和时间,看上去是多“送”了卫星一程,其实是以更大的推力给了卫星更高的初始速度。
火箭系统总指挥岑拯说,轨道的特殊性要求更严格的发射窗口。通讯卫星几乎每天都有发射机会,嫦娥二号一年中却只有几天能够发射,因此,确保准时发射对于火箭至关重要。为此,火箭工作人员在确保设计质量正确、确保地面试验充分、确保火箭与各大系统结合协调上下足了工夫。同时,火箭还对遥测参数、延时存储器等进行了调整,以满足“嫦娥二号”卫星精确入轨的要求。
“这是我们第一次执行到地月转移轨道的发射任务。如果说以往的发射是打固定靶,这次就是打移动靶。”岑拯说。
发射场:“零窗口”一如既往
404 Not Found |
404 Not Fou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