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黎卢浮宫的独立展厅到纽约时代广场的旗舰店计划,从曼谷购物中心的长队到洛杉矶潮玩博主的狂热分享——中国潮流品牌泡泡玛特(POP MART)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市场锚定文化坐标。这家成立于2010年的企业,用十余年时间从本土潮玩新秀蜕变为国际娱乐消费领域的重量级玩家,其全球化布局不仅是一场商业远征,更是一次文化符号的深度渗透。
2025年,泡泡玛特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500家线下门店及2300台机器人商店,海外门店占比突破20%。在欧美市场,其策略以“高举高打”为核心:巴黎首店选址卢浮宫下沉广场,伦敦门店落位牛津街,纽约时代广场与第五大道门店计划于年内亮相。这些地标性门店不仅是销售渠道,更是品牌认知的“文化灯塔”。
区域辐射策略同样关键。泡泡玛特以核心国家为支点,逐步覆盖周边市场。例如,欧洲首站选择法国和英国,随后向荷兰、西班牙等国延伸;北美市场则从亚裔聚集、潮流文化发达的加州切入,逐步向东部扩张。这种“中心开花”的模式,有效降低了新市场开拓的认知成本。
“总有一款IP适合你”——泡泡玛特的全球化密码,藏在其对多元文化基因的精准捕捉中。品牌通过签约全球艺术家、融合本土文化元素,打造“全球创作,本地共鸣”的IP矩阵。由美国插画师Libby Frame创作的朋克乐队少女形象,凭借西海岸叛逆风格迅速成为北美爆款;Crybaby:泰国艺术家Molly设计的泪滴主题系列,在东南亚引发情感共鸣;HIRONO小野:中国设计师Lang笔下的孤独男孩,因独特气质吸引欧美年轻群体,甚至登上圣地亚哥漫展舞台。
这种“去中心化”的IP孵化模式,使泡泡玛特摆脱了单一文化输出的局限。其海外团队中,韩国门店100%本土化运营,日本团队本土员工占比超90%,确保从产品设计到营销策略均贴合当地审美。
支撑文化远征的,是泡泡玛特在供应链与组织架构上的深层变革。品牌在越南设立两家工厂,分别整合韩国与中国香港供应链资源,实现属地化生产;同时,通过“快闪店试水—长期门店落地”的弹性模式,降低海外扩张风险。例如,西班牙巴塞罗那快闪店单日吸引近千名消费者,推动正式门店加速落地。
从曼谷到巴黎,从IP孵化到生态构建,泡泡玛特的全球化叙事远非商业扩张的单向输出,而是一场双向的文化对话。正如创始人王宁所言:“我们希望成为世界的泡泡玛特。”当中国潮玩与全球青年文化共振,这条新航路正重新定义“中国创造”的全球坐标。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