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大型燃煤发电机组智能云控系统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技术鉴定会在北京成功召开并通过中国自动化学会鉴定。会议由杭州和利时自动化有限公司、中煤新集利辛发电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来自华北电力大学、电力规划总院、国家电投集团、华润电力技术研究院等单位的11位权威专家与杭州和利时自动化有限公司、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电力及新能源事业部、中煤新集利辛发电有限公司的领导与项目技术负责20余位人员参与项目鉴定,通过严谨的技术审查和质询讨论,专家们一致认定该项目创新性提出了与常规DCS耦合的云边深度协同智能发电控制系统架构,在可信计算安全防护与高可靠虚拟控制器研究及应用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本次鉴定会由产学研领域权威专家领衔,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原校长刘吉臻担任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电力规划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晋宾、华润电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郭为民出任副主任委员。会议由中国自动化学会秘书长张楠主持。杭州和利时自动化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孟天林、副总裁刘德成,中国中煤能源集团电力及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丁义军,中煤新集利辛发电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开健等合作单位代表全程与会,共同见证技术成果的权威。
图/刘吉臻主任委员主持鉴定会
图/鉴定专家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电力及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丁义军在致辞中表示,由中煤板集电厂与杭州和利时联合研发的智能云控系统关键技术项目,对中煤集团及行业智能化转型具有战略意义。他指出,该项目以DCS与云平台深度融合为核心,推动电力生产控制向智能化升级,全面提升发电效率、运行稳定性及安全水平。“此次鉴定会是对技术成果的一次系统性‘技术体检’,期待通过专家‘把脉问诊’,精准识别潜在优化空间,完善技术路径,为后续规模化应用筑牢技术基石。”他强调,中煤集团将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推动智慧能源技术落地,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鉴定委员会听取了项目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测试报告、经济效益分析报告、用户报告和科技查新报告。经质询和讨论后,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聚焦火力发电智能化升级,创新性提出了与常规DCS耦合的云边深度协同智能发电控制系统架构,在可信计算安全防护与高可靠虚拟控制器研究及应用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杭州和利时自动化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孟天林在鉴定后的答谢中强调,智能云控技术作为引领行业变革的前瞻性技术,已在火电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并加速向石油化工等产业延伸布局。“当前,该技术已在板集电厂辅网系统成功落地,下一步我们将深化核心场景研究,推动技术向主机设备等关键环节拓展,构建智能一体化控制体系。”他表示,公司将以此次技术突破为契机,持续攻关行业共性难题,并特别感谢与会专家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和利时将始终聚焦技术创新与生态协同,为火电行业智能化升级与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技术支撑。”
图/和利时、板集以及专家汇报成果鉴定
大型燃煤发电机组智能云控系统
以发电过程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标准化为基础,运用云计算、虚拟化、大数据、多模态视频采集与分析、人工智能、5G通信等技术,由和利时研发并在中煤板集电厂成功落地应用的,一种适应电厂生产运行业务特点的具备泛在感知能力的云边深度协同控制系统。该系统具备主动防护和内生安全环境,可提供超大规模实时数据服务,适应智能发电复杂控制系统算力需求,满足燃煤机组智慧化运行需求。
图/火力发电厂智能云控制系统介绍
主要创新点如下:
提出了一种与常规DCS耦合的云边深度协同智能发电控制系统架构,构建了支持多模态状态感知、云端自主分析决策、适应复杂系统算力需求的智能控制体系,开发了基于私有轻量云平台的DCS虚拟控制器。
开发了一种面向云化智能控制系统的轻量化可信计算安全防护系统。采用了虚拟核绑定、硬件资源微隔离、并行防护、轻量级加密、精准审计等技术,创新了异构容错设计方法,实现了虚拟控制器的可信计算与系统的实时安全防护。
开发了面向宽负荷工况的超临界机组全流程自动启停闭环协调控制方法。通过动态模型预测与云边架构,依据超临界机组运行特性,采用量子遗传算法优化伸缩因子与传递函数参数,解决低负荷工况下的控制难点,实现了20%-100%宽负荷优化控制。
图/鉴定报告
该系统聚焦火力发电智能化升级,通过将DCS与云平台的深度融合,构建了国内首套“云-边-端”深度协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技术架构与运行效能的双重突破,填补了虚拟化技术在火电核心控制领域规模化应用的空白。其技术架构兼具模块化与可移植性,为火电行业实现高效低碳运行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范式。未来,该成果将加速向新能源、化工等高耗能领域延伸,具有广阔的应用市场和前景,推动能源产业智能化生态构建。
注:本文转载自“和利时”公众号,原文标题《《大型燃煤发电机组智能云控系统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项目通过权威机构技术成果鉴定,我国新一代智能云控系统成功问世》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