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制造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正面临着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节点。在此背景下,山东管理学院智能工程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智能+”专业特色,培养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动手、特别能沟通”特质的“三特”新工科人才,为山东制造强省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聚焦产业需求,构建“三特”人才培养体系。山东管理学院智能工程学院紧密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发展需求,围绕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以“智能+”为突破口,推动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工程、安全工程、公共管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建有智能制造与数据应用山东省工程研究中心、机器人感知与智控山东省高校未来产业工程研究中心、安全生产风险监测与数据治理济南市工程研究中心等省厅级科研平台,形成“智能感知”“智能控制”“智能安全”“智能管理”等特色方向。优化课程体系,实施通识教育、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三类贯通,全面提升学生的工匠精神职业素养、多学科交叉专业素养和数字化智能化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构建“1+3+N”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动手、特别能沟通”特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厚植劳动情怀,弘扬时代工匠精神。学院以“助力中国智造”为价值引领,将“工匠精神+产业报国”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构建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贯通的育人模式。通过课程教学、实习实训、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四大载体,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依托“三馆两苑一书屋一基地”劳动教育平台,聘请劳模、工匠充实师资队伍,开展“劳模大讲堂”“工匠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大力弘扬劳动特色文化和工匠精神,为学生厚植劳动情怀和“为人友善、工作踏实、做事认真、追求卓越”特质,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担当。
项目一体贯穿,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学院完善产教融合、多元协同育人和质量评价机制,与行业企业共建山东省高校对接产业类“互联网+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与华为及其生态伙伴共建山东省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搭建智能化研学环境,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融合。深化“能力为重、突出应用、产教融合、强化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了包含通识教育实践、学科基础实践、专业能力实践等五大实践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将产业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按照知识、方法、能力的层次递进,贯穿实践教学全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动手能力。
课赛创用联动,强化团队协作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意识,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举办“智汇大讲堂”“梦想100”“北斗100”等学术交流活动,形成良好学风、教风。以培养学生工程意识、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目标,构建“一二课堂互动”、“课内课外融合”多层次育人体系。完善“2类竞赛+1科协+1星光学堂+1产业学院”科创平台,构建“管理运行机制”、“科技创新活动”、“创新导师小组”、“科技创新基地”、“学生创新协会”五位一体的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每年面向大一学生举办“挑战极限,纸桥承重”大赛,面向大二、大三学生举办科技创新大赛,积极为各类国家级、省级竞赛做好培育;加入山东大学星光学堂慕课空间,构建项目式学习+赢创力实践开放共享平台,课赛融合,开展各类专创融合教育活动,强化创新能力培养,提升跨学科协作和团队沟通能力。
近年来,学院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学院入选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建设院校,获国家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省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3项、一般课题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一流专业1个,省级教学、青年创新团队3个,省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1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省厅级教科研平台6个。学院为山东省智能制造产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工程人才,“三特”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明显成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逐年增高。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推进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区域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