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服”变身“科技”,几字之差,蚂蚁却已酝酿数年。6月22日,支付宝母公司蚂蚁方面向北京商报记者证实了更名一事,其已由“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改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如今类似蚂蚁这类的互联网巨头,纷纷弱化金融色彩、强化科技属性已非新鲜事。一方面,从定位和发展战略上,“蚂蚁们”业务已扩充到包含金融在内的全面数字化服务,更名是顺势而为;另一方面,随着金融业务监管趋严,估值走低,无论是业务空间还是为后期上市考虑,升级为科技,都更符合“蚂蚁们”的战略和价值。
更名蚂蚁科技
蚂蚁低调更名,正式回归科技。6月22日,有消息称,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核准,蚂蚁全称已由“浙江蚂蚁小微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将办理工商登记变更。随后,蚂蚁方面向北京商报记者证实,“新名称意味着蚂蚁将全面服务社会和经济数字化升级的需求,但蚂蚁还是那个蚂蚁,坚持创新,用技术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创造价值是我们不变的初心”。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此次蚂蚁更名主要有两个变化:一是去掉浙江这一区域特征,二是从“金服”变身成“科技”。此外,包括井贤栋也已经使用“蚂蚁集团董事长”头衔对外亮相。
蚂蚁去“金融”为“科技”,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早在2017年4月,蚂蚁就曾表示,未来只做科技,要帮助金融机构做好金融服务。一方面,蚂蚁逐步打造开放平台,全面开放余额宝、财富号等核心金融场景;另一方面,基于科技服务,蚂蚁又先后与数家金融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多个迹象表明,蚂蚁去金融化一事酝酿已久。
在业内看来,蚂蚁此举是顺势而为。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认为,虽然金融依然是蚂蚁的业务根基,但从定位和发展战略上,已扩充到包含金融在内的全面数字化服务。此外,金融业务的监管日渐趋严,估值走低,无论是业务空间还是为接下来上市考虑,升级为“科技”,都更符合蚂蚁的战略和价值。
北京市网络法学会副秘书长车宁同样称,从历史层面考察,更名意味着回归科技驱动定位,坚持技术解决问题的基因;从未来层面考察,更名意味着超越金融服务,全面拓宽数字经济服务的边界,体现了蚂蚁服务数字化升级的方向。另外,新名字还去掉了“浙江”的区域特征,这也与今年3月支付宝的升级相呼应,在形式上直观表达了它面向未来面向全球的战略意图,符合这家公司对自己的定位和期许。
“去金融化”趋势
事实上,不仅仅是蚂蚁,包括百度、京东、小米等多家互联网巨头均在“去金融化”,纷纷宣称不做金融,强调“技术输出”。2018年9月,京东金融就曾更名为“京东数科”,坚持数字科技战略,加大在数据和技术上的投入,并称任何与数据和技术无关的业务都不做。2019年9月,北京小米支付技术有限公司更名为小米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在名字上弱化了金融属性,加强了科技定位。
BATJ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去金融化”意欲何为?背后是何逻辑?在车宁看来,BATJ等虽然业务场景不同,但从诞生起就都是技术驱动的公司,技术一直是这些互联网公司血液里流淌的基因。因此,去金融化也意味着这些科技公司向初心和主业的回归。随着科技能力的不断提高,技术不仅成为互联网巨头业务的发动机,还能沉淀成标准化商业化技术服务大规模对外输出,这已经超越了单纯金融业务的层次。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则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去金融化”是当前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也是大势所趋。一方面,科技对金融的赋能作用日益凸显,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型技术对提升金融服务的质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未来金融实力的比拼需要更多的科技实力,强调科技能够给市场、给客户更多安心、信赖感。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巨头科技研发和场景运用的成熟,其业务范围已逐步从集团内部扩张到外部,输出科技方案、打造开放科技生态圈等to B思维在互联网巨头的发展进程上逐步显现出来,进而带来科研人员比例上升、科技服务费收入占比上升等趋势,因此,强调科技是一种顺势而为。”苏筱芮进一步表示。
严守科技安全底线
淡化金融、强调科技或已成互联网巨头发展的共识。不过,目前各家数字科技集团手中持有的金融牌照并不少,以近期动作频频的小米为例,自2015年涉水金融至今,小米金融已发展成涵盖银行、支付、理财、保险、小贷、消费金融、金融科技等多个板块的综合型金融平台,俨然已成全牌照“金融帝国”。
但在金融牌照和科技平台两手抓的情况下,互联网巨头们该如何厘清金融与科技的边界?又有哪些风险问题需要注意?苏筱芮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厘清金融与科技二者的定位,一个原则就是,“凡是搞金融的,都要持牌经营”,金融业务涉及到资金的运用,有资本金、杠杆率等明确监管规定。金融是审慎的、天然具有风险性的;而科技是开放的、追求创新的,“审慎+创新”这两种迥异的属性如何碰撞结合?最近北京等地推出的金融科技“监管沙箱”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思路。
苏筱芮进一步称:“金融行业的持牌性,使得认真遵守监管规定的机构鲜有风险事件发生;而从近两年来看,科技安全反而成了风险聚集的地方,例如信息安全事故、App窃取个人隐私、非法使用爬虫等问题,使得过去互联网金融由于各种风险事件而被‘污名化’,因此从我的角度来看,更名后强调科技基因的机构,更应当把技术安全铭记于心,在坚持底线思维的前提下进行‘守正创新’。 ”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