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教育该走向何方?12月4日,2020年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校长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旭(重庆)学校召开,来自全国的教育专家、学者、名校长一起,聚焦五育融合、教育评价改革等热点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需变革教学方式
本次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体美劳教育工作推进委员会、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联合举办,由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旭学校承办。论坛主题是“面向未来教育、落实评价改革,激发学校活力、促进五育融合”,四位专家从不同的方面做了报告。
“人类正在进入第三次教育大变革前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袁振国在《教学方式的变革》主旨报告中表示,人类教育第一次大变革是三千年前学校的诞生,人类开始有计划的培养人才。第二次大变革是三百年前现代学校的建立,最大的制度性特征就是班级授课制,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效果,使得每个人都接受教育的理想能够得到实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简单的、重复的劳动将会留给机器,智能时代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量身定制、以学定教,正从“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转变。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首先变革教学方式,作为灵魂的工程师,真正把教学的活动变成思想和思想的交流、情感和情感的沟通、生命和生命的对话。
袁振国说:“我们的育人方式、教学方式要从‘重教书’向‘重育人’转变,从固定学习到泛在学习,从储备学习到即时学习,从寻找答案的学习到寻找问题的学习,从接受性学习到批判性学习,从独自性学习到合作性学习,从烧脑学习到自身学习,从线下学习到融合学习,从传道授业解惑到教学相长。”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季浏作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的主旨发言,向大家分享了其创立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该模式主要解决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包括心理状况差、意志薄弱、活力不够、缺少交往、性格孤僻、焦虑抑郁等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蕊华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形势与任务》主旨发言中表示,学校管理者要从新时代学校治理角度,坚持体现多元、突出发展、重视自我、完善方法来进行教育评价改革。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则从“提升审美素养,打造顽强拼搏意志,激发创造创新劳动能力”的角度阐述了体美劳工作的必要性。他说,希望在未来借助野外工作站、生活课程,把同学在体能、在美育领域、劳育领域中的潜能都能发挥出来。
为了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和研讨,共同构建新时代的育人体系,会上,华东师范大学大中小幼体美劳教育一体化联盟正式成立。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旭学校等6所学校为联盟的发起单位。
面向未来 已构建起重庆课程结构
本次论坛中,华东师大的六所附属学校校长,针对五育融合和教育改革评价等问题,分享各校在推进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成果。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旭学校校长陈珍国以《未来学校:课程、课堂的实践建构》为题,阐述了学校“向未来”的核心理念以及华师附作为一所未来学校的四大特征。陈珍国从“空间即课程”“教师即课程”“生活即课程”三方面,对华师附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分享。在课堂方面,就学校打造的C-PBL课堂的内涵进行了诠释,即指向6C的问题化学习。即,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Communication(沟通力)、Collaborations(协作力)、Creativity(创造力)、Cultural competency(跨文化能力)、Cyber competency(网络胜任力)。
据了解,华师附建校一年多,在旭辉教育集团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集团 “双集团”化办学优势下,基于重庆的地方资源,已建构起华师附在重庆的课程结构,同时形成了支持华师附学生成长的校本课程,教学成绩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更是组建了一只有理想、向未来的教师团队。未来,学校将完善教育体系,将建设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个完整体系的华师附,使教育理想能在体系中践行,立志为中国的未来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提供样本。
论坛将持续至12月5日,更多教育专家还将就基于校际共研的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学科教学研修模式、德育一体化探索实践、培养美术教师教研联盟等方面进行分享。(记者 雍 黎)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