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关情况。北京市副市长、秘书长靳伟表示,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形成国际人才高地,切实支撑我国建设科技强国。
近日,科技部、北京市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中科院等20余个部门,共同研究编制了《“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战略行动计划》。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表示,北京拥有90多所大学、1000多所科研院所和近3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每天设立科技型企业超过300家,是我国科技基础最为雄厚、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
近年来,北京市研发投入强度常年居全国首位,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奖项占全国30%左右,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涌现出马约拉纳任意子、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天机芯、量子直接通信样机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
在量子、脑科学、人工智能、应用数学等领域,北京市先后建设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布局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20个左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2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8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科技创新对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也在显著增强。2020年,北京市人工智能相关产值规模达1860亿元,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突破2000亿元。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对此,北京市有何部署?在回答经济日报记者提问时,靳伟用“锻长板”和“补短板”作出概括:“锻长板”就是继续强化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量子计算关键器件、区块链前沿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重点领域的领先优势。“补短板”就是着力攻克集成电路、关键新材料、通用型关键零部件、高端仪器设备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
靳伟表示,为谋划好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未来5年发展及远景目标,下一步,北京市将着力推进六大工程。一是实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建工程,加速国家实验室培育建设。二是实施重点跨越工程,推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优势领域发展。三是实施创新范式优化工程,解决基础研究与产业脱节问题。四是实施“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联动工程,以智慧城市为核心,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实施京津冀产业驱动工程,支持北京企业参与津冀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六是实施创新生态提升工程,发挥好中关村示范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政策优势,加快打造公平、公正、便利的创新环境。
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沈竹林表示,“十三五”期间,国家发改委支持建设了北京光源等多项设施和研究平台,总投资达130亿元。未来将继续研究布局新的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强化怀柔科学中心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功能。
李萌表示,科技部将支持北京培育建设国家实验室,参与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牵头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工信部科技司司长刘多表示,下一步将支持北京打造全球最大的5G试验外场,将北京打造成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标杆城市。(记者 康琼艳)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