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将上线
国内首个“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即将由上海发布!昨天的“2021上海民生访谈”中,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主任徐惠丽透露,该系统将通过物联设备前端感知、云计算、大数据三项技术赋能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并首次使用可视化大屏将“城市数字体征”的概念具象化,对城市生命体进行“24小时×365天”的“全时智慧体检”。
相较于传统的静态城市运行体征,即将上线的上海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是“活”的,以“实时、鲜活”的多维、多源、多态数据为基础,以海量智能算法为支撑,将有效解决在城市管理中“看不清楚、管不过来、处理不了”的情况。
洞察城市全时运行情况
目前,上海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三级平台、五级应用”架构基本形成,整合信息系统1182个,归集公共数据超过390亿条。“我们觉得还远远不够,在工作中感觉到,城市有了数据和技术,并不等于就有了智慧,并不等于就有了生命。”徐惠丽指出,城市是一个“有机体”,要推动一个智慧城市变成智慧的“城市生命体”,需要洞察整座城市的全时运行情况。
据悉,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已经过一段时间的测试、磨合,目前已确定包括32个类别、1000多项指标来对超大城市进行智慧、健康的“体检”。
徐惠丽介绍,与以往的城市管理相比,“体检”具有多维、多源、多态特点,结合海量的智能算法,共同支撑起城市的数字体征体系。
具体来说,“多维”是指以往政府部门解决问题可能只会从部门角度出发,而有了实时鲜活的数据作支撑,可以从人、物的角度和动态的角度来观察;“多源”则意味着对城市运行的实时监测在感知端以外,还包括市民端、网络端等其他端,多源头提供实时数据,丰富问题的发现机制;正如一个人有健康的时候、也有感冒发烧的时候,城市也有着“战、平、特”的“多态”,突发事件、日常运行和特殊事项时,需要有不同的管理之策。
将被动处置变“治未病”
“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解决了两个困扰我们很久的问题。”徐惠丽介绍,借助这一系统,可以全面实时监测城市运行的情况,了解城市的呼吸、脉搏和体温——城市的生态环境、车流、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能源流,以及城市生活、民生、政务服务等,通过数字体征来呈现城市正在发生什么、需要关注和处置什么。
系统还将帮助相关部门主动发现问题,通过市民热线、热点舆情、人民建议等,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研判城市运行的趋势和规律,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助推城市管理,将被动处置变为“治未病”。
比如今年“五一”前,体征系统接收到暴雨、大风预警,气象部门的警示发出不久,相关部门就迅速做出反应,提示各有关单位做好防范;小长假尾声,体征系统又接收到机场、车站和高速路口将迎来返程大客流的提示,虹桥火车站很快给出应对方案,延长地铁2号线、10号线加班车时间;火热进行中的“五五购物节”,数字体征系统也参与其中,通过对重点商圈人流、车流实时数据的分析,及时推送提示信息,保障群众出行。
下一步,数字体征系统将以全面支撑上海市、区、街镇城运系统“三级平台、五级应用”的快速行动响应为目标,依托市域物联网运营中心的建设,努力实现“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研判、资源全面统筹、行动人机协同”的核心理念。(吴頔)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