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举行的新能源智能汽车创新峰会上,CB Insights 中国发布《新能源智能汽车行业专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正成为全球新能源智能汽车投资的主要市场,且国内市场呈现出区域性的产业集成区,电动化产业链与智能化产业链进一步融合。
“通过对新能源智能汽车消费者的调研,我们发现约70%的受访人群期待创新科技在电动汽车上得到最大程度应用。” CB Insights中国首席数据分析师宋宁分析道,电动化、智能化、互联化、共享化已经成为当下用户对汽车的进阶用户诉求,也是未来汽车的发展趋势所在。
市场风口正盛,全方位激励政策推进产业
报告显示,在全球总融资交易数量方面,中国的蔚来汽车、哪吒汽车、北汽蓝谷等十亿级别的融资大幅推高了全球新能源智能汽车市场的融资额度。在疫情冲击下,国内若干省市以推动汽车消费作为经济恢复的主要着力点。
去年4月以来,《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海南省清洁源汽车推广2020年行动计划》、《天津市促进汽车消费若干举措的通知》等政策相继出台。
宋宁分析道,从国家层面到省市层面,一系列激励政策推进了产业发展,如降低车企准入门槛、延长补贴政策期限、加快充/换电站建设、充电优惠等系列举措,基本覆盖了新能源智能汽车整个产业链条。
据全国轿车市场信息联谊会与CB Insights中国统计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市场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产销分别完成 136.6 万辆和 136.7 万辆,同比分别增加 7.5%和 10.9%。
“当下,国内多个省市正加速布局新能源产业。依托乘用车、重车、商用车等重大项目和天能、超威等动力电池龙头企业,湖州基本形成了涵盖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完整产业链。”湖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孙贤龙表示,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和湖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尤为契合。
挑战“里程焦虑”,三大技术路线仍在发展初阶
“电池成本与寿命的矛盾,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车意愿。”会上,上海万向区块链股份公司执行总裁王允臻直言,如果因此让消费者面对新能源车时,还持有“等一等”的心态,很不利于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成长。
报告显示,作为决定续航里程的最关键因素,企业在研发电池产品时,会对驾驶体验、续驶里程、经济性进行权衡并综合考量。目前新能源智能汽车电池主流的技术路线包括锂电池、氢燃料电池及固态电池等。但动力电池的技术路线仍然在发展的初级阶段。
宋宁解释道,锂电池搭配乘用车场景是目前较为合理的趋势,但还需要关注新技术的成本下探,以及关键部件的生产工艺提升等问题;固态电池尚未达到车规级标准;氢燃料电池目前主要搭配物流、货运、园区巴士等商用车场景,固态电池与氢燃料电池还处于研究及小规模量产阶段。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可持续能源研究院院长张久俊表示,氢燃料电池从原料到排放均为无毒无害物质、环保性能极佳,长期来看符合全球推行清洁能源的大势。其技术核心在于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及膜电极的制备,技术水平受限外,不菲的单价也无法满足经济性的平衡。
张久俊建议,降低成本和提高耐久性仍然是车用氢能质子膜燃料电池商业化的主要努力方向,中国要下大力气掌握膜电极核心技术开发。
强化感知系统,国内企业逐渐实现国产替代
“摄像头、车载雷达等感知系统作为新能源智能汽车的‘眼睛’和‘耳朵’,已经成为自动驾驶的关键环节。”浙江零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吴保军认为,未来的新能源汽车在感知元件上需要更加广泛精确地进行信息的获取,同时要求芯片能提供更高更快的算力决策。
报告显示,在先进驾驶辅助系统市场的快速推动下,近年来车载摄像头需求量不断增长。2020 年中国车载摄像头出货量约 4400 万颗,市场规模达到 57 亿元,随着汽车智能化渗透率的进一步提高,未来还将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年复合增长率超过 20%。
“从感知市场格局的角度来看,国外头部企业如博世、法雷奥等企业起初在技术研发、市场份额等多方面领先于国内企业。”宋宁表示,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国内企业已在车载摄像头、超声波雷达等领域逐渐实现国产替代,在激光雷达领域上出现了优质企业与国际玩家并行发展,成长为行业领头羊。
与会专家认为,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对感知层的准确性要求的提高,多种传感器的融合、成本降低、多元感知等将成为趋势,以满足不同场景下感知功能的需要。这一趋势也将给各类传感器数据的有效融合带来挑战。(洪恒飞 记者 江耘)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