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听起来够高大上吧?可它并不是搞研究的!且它不属于重庆市级单位,而是属于重庆市璧山区!
原来,璧山区成立这个研究院,是让它干一件大事:科技成果转化,普遍面临“最后一公里”难题。这家以“高新技术产业”冠名的“研究院”,其使命就是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集“技术经理人”“风投机构”“孵化器”等多重角色于一身,既注重发挥科研团队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又配套大量创新链、产业链资源,全流程护航成长,孵化催生了一大批科技含量高的新兴企业。
电动车无线充电装置、燃料电池无人机、纳米银柔性触控屏智慧黑板……走进这家研究院,只见刚投用不久的大楼里,一批已孵化的“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感十足,其推出的创新产品更是让人眼花缭乱。这些成果转化成功的背后,是一次以问题为导向的有益探索。
“不一样的研究院”
担起“草船借箭”大任
作为曾经的“西部鞋都”,重庆璧山区近年来立志于鸟枪换炮、凤凰涅槃,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但作为一座西部中小城市,科技资源先天不足成为“拦路虎”,而璧山的破解之策是“草船借箭”。璧山区委书记蓝庆华表示:“区里缺乏高端科教资源,技术供给不足。一山之隔的重庆大学城拥有40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潜力很大。把他们‘引流’过来,我们就能双赢。”
而要实现“草船借箭”,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仍有待破解。据悉,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大量的实验室科研成果都变成了paper(论文),原因何在?蓝庆华认为,这是因为持有成果的教授不懂市场和产业化,而企业一方面不了解这些成果,一方面又对这些科技成果心存疑虑;更重要的是,实验室成果转化需要一个必不可少的中试阶段,教授们没有资金投入,企业也不敢贸然投资,这就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为此,2019年璧山投入4亿元成立了国有独资企业——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专门致力于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这个“不一样的研究院”不搞科技研究,而是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难点,实施更加精准有效的成果转化策略:以往由政府出资设立的研究院多为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产业技术”研究,注重原创性技术,成长周期慢;而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则致力于成为“孵化高科技企业的企业”,通过充分利用已有的原创科技成果,将“技术”孵化成“产业”,聚焦“技术产业化”。
与“行政化”研究院不同,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则完全市场化、产业化。“研究院除了科技人员,还汇聚了大量工程、金融、财务、评估以及市场营销等领域的人才。”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负责人陈锦说,打造复合型团队就是要推动科技成果完成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跃”,把专利变成产业,把paper变成“钱”。
陈锦介绍,研究院还组建了20余人的专家库,依靠“集体智慧”评估、鉴别相关科技成果,确保甄选出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市场成熟度高的好项目。迄今,研究院已考察、签约了一大批项目,涵盖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众多新兴产业领域。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更加市场化专业化
2002年以来,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一支研究团队持续深耕无线充电技术,并走在学界前列,但因缺乏中试环节和启动资金,在产业化方面一筹莫展。2019年,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找到这一团队,双方约定:项目团队整体“入孵”璧山,以专利技术作价3000万元入股,研究院出资2000万元,共同成立华创智能研究院有限公司。由于技术实力过硬,加之应用场景广阔,公司现已推出无人机库、汽车动态无线充电等产品或技术,入孵仅一年就实现营收1100万元。
像这家公司一样,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现已建成“筛选引入、论证评估、组建模拟公司、成立新科技企业、中试制造、产品推向市场”的畅通管道,科研人员按知识产权估值作价入股,与研究院及社会风险基金共同投资,结成利益联结体,共同成立的公司都冠以“某某研究院有限公司”之称;研究院在办公场地、贷款融资、人才招聘等方面,全流程帮助解决初创企业诉求,保障其安心开展成果转化。
“以往,政府部门主导的研究院决策较慢,可能跟不上市场变化。我们通过合股发展,让入孵企业‘占大头’,充分发挥他们机制灵活、反应迅速的优势,研究院则‘甘为保姆’,做好各类保障,让企业安心从事成果转化。”陈锦说。
初创企业往往由于缺乏中试基地等综合服务平台,影响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制约企业生产经营。重庆万泰电力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宝玉告诉记者,公司曾一度因为缺乏中试平台导致光传感等数款产品无法上市,错失了发展良机。“现在这个问题解决了,我们投资1200万元打造的中试平台,可供各类企业开展产品正式投产前的试验,减轻了企业负担,加快了新产品迭代速度。”陈锦说,研究院还与川渝30多家科研院所共享科研设施与仪器,入孵企业可免费使用这些设备及仪器开展各类试验。
在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产业孵化之外,良好的生活条件、优美的生态环境也成为科技创新的有力加持:办公大楼五星级标准打造,实验大楼个性化装修;高端配套人才公寓加紧建设,双创社区生活便捷舒适……“这里有山水、有公园,健身休闲、康养保健等配套服务也十分完备,我们在这里创业很安心,完全没有后顾之忧。”重庆平创半导体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显平说。
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平均生命周期只有2.5年。为增强入孵的科技型企业生命力,璧山区还注重从人才、研发、资本等多方面助力、赋能。以资金为例,璧山组建了构建涵盖种子、天使、创业、产业引导、产业投资的基金集群,并推广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有效克服了科技型企业“轻资产、少设备”的融资弱点,大大惠及入孵研究院的企业。
创新“母体”
将实现自我造血自我发展
平创半导体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创研究院有限公司、峰极智能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2年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已孵化出13家高新技术企业,无一例外均为“研究院有限公司”,现已取得意向订单1亿多元。此外,研究院目前在孵项目达40多个,100多项科研成果加快落地,涵盖人工智能、信息安全、智能制造等多个战略性新兴领域。
由于成果转化效益突出,2020年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获评“重庆市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并成为带动璧山创新发展的“母体”。“依托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等一批平台,璧山正朝着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成示范区的发展目标稳步迈进。”蓝庆华说。
随着入孵企业茁壮成长、盈利能力持续增强,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也逐步脱离政府“哺育”,迈向全面市场化。“成立前3年,璧山区每年给予1亿元扶持,第4年就要实现盈利并与政府脱钩,迈入‘自我发展’。”陈锦说,在入孵企业逐渐盈利、壮大后,研究院将适时退出所持股份,收回所投入的本金及盈利,用于孵化更多科技型企业,致力于推动形成科技型小企业“满天繁星”的局面。
业内认为,在这种模式下,政府部门的科技创新资金能真正发挥实效。“以往,很多地方用行政化方式打造研究院所,不少资金都沉在里面,很难循环使用。而改‘拨’为‘投’,建立完善的股份、资金退出机制,可以让政府科技创新资金流动起来,有利于‘催生’更多科技型企业。”陈锦说。
“未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还将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混改,做强自身科技成果转化优势与专长,在孵化科技型企业方面持续发力。”蓝庆华说。
与以往政府引导资金投入科技企业不同,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既是“技术经理人”“风投机构”,又是“孵化器”,更是政府部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抓手。业内人士认为,璧山新型研究院通过发挥科研团队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并配套大量创新链、产业链资源,全流程护航其成长,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值得相关部门及其他地区借鉴。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