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带给人类光和热,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地球产生影响。人们常听到的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可以看到的最突出现象,也是太阳活动的明显标志之一。随着太阳活动从极小期逐渐进入极大期,太阳的“脸蛋”上渐渐长出了“小黑痣”——黑子。目前太阳活动正在逐渐活跃,日面上现有两群黑子,编号为NOAA 2886、NOAA 2887,位于太阳的南半球,感兴趣的公众在白天可通过带减光的望远镜观测。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绍,黑子是太阳光球层上出现的黑色小斑点,之所以叫“黑子”,是由于强磁场抑制了太阳内部能量向外传递,导致局部区域温度较低,亮度比周围区域低很多,因此看上去像是暗淡的黑点。“黑子的温度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低1000到2000摄氏度,在明亮的光球背景衬托下会显得较黑。”
王科超说,一个典型的黑子一般是由中心颜色最黑的本影部分和其周围呈条纹状的半影部分组成。黑子很少单独活动,通常是成群出现,形成活动区,是磁场聚集的地方。一个发展成熟的典型黑子群由东、西两部分组成,由于太阳自转,西边的部分总是在前面,称为前导部分;与其对应,东边的就称为后随部分。前导和后随黑子的磁场极性相反,这样的黑子群也被称为双极黑子群。
在太阳活动的峰年,日面上经常形成许多黑子群。每个黑子群中的黑子数量从一两个至几十个不等,每个黑子的直径大小有几百至几万千米。“黑子群的演化过程通常由简单变复杂,再变简单。起初它是个小黑点,逐渐发展成由两个极性相反的大黑子构成的双极黑子群,两个大黑子间又有很多小黑子,大黑子在逐渐增大的同时,距离越来越大,然后逐渐分裂,最后消失。”王科超说。
王科超介绍,观测黑子不仅可以认识其自身的变化规律,同时也可揭示太阳上面的其他现象和规律。太阳磁场、太阳自转、白光耀斑都是在黑子观测中被发现的。强烈的太阳活动会对地球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年左右,其活跃的年份,会产生地磁暴、极光等现象,对地磁场和无线电通信造成严重干扰。
“感兴趣的公众在白天可以用望远镜观测黑子,但注意一定要使用减光的设备进行观测,比如在望远镜前加巴德膜等装置,防止太阳光灼伤眼睛。”王科超说。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