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报志愿时,我毫不犹豫把6个平行志愿的首选专业全部填成‘自动化’或‘测控’,就是为了能够离你们、离航天事业更近。”近日,在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发布“寻找太空班的孩子”征集令后,24岁的王楠在回信中这样写道。
如今的她已成为一名航天人,这是因为8年前航天员王亚平的第一次太空授课,在王楠心中播下一颗“航天种子”。那一次,6000余万名中小学生组成了第一届“太空班”:“班主任”王亚平在中国最高的讲台——离地面300多千米的“天宫一号”上教授了一堂生动别致的太空物理课。置身浩瀚宇宙,透过舷窗“抚摸”日月星辰,每天经历16次浪漫日出……王亚平的一席话,成为很多人追逐航天梦的力量。
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进驻空间站组合体后,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国航天员再次进行太空授课充满了期待。12月2日,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即将正式推出,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活动将于近日面向全球进行直播。
首届“太空班”的小朋友清华“搞事情”
距离第一届太空授课已过去8年,那些关于科学的“种子”有在生根发芽吗?
在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近日播出的一档短片中,由清华大学航空航天、艺术、建筑、音乐等专业的十几位学生组建了一个团队,他们尝试通过一个声音艺术装置,把宇宙转换为人耳能够听见的声音。这个装置分为两部分,在一颗卫星的玻璃罩里,有一个不规则运动的小球体,传感器会捕捉它的运动数据,卫星会收集宇宙射线的实时数据并传回地球。而地面上的大球体,会同步模拟太空中小球体的运动,声音装置会将宇宙射线数据通过特殊的算法转换为音乐。
他们的创作灵感正是来自儿时的共同记忆:王亚平的第一次太空授课。“2013年,我正读初二,航天员王亚平进行了太空授课,讲述的内容很吸引我,激发了我对航天的兴趣。”该团队中的小林(音)同学说。
“小时候听爸爸妈妈说,天上有一颗星星是中国人自己的,那就是东方红一号。当时播放的那段音乐很触动我,体现了中国人的情怀。”徐(音)同学说,中国航天人探索未知的精神一直鼓舞着自己。
科学传承永无止境
太空授课的目的更是在于普及太空知识,激发青少年探索科学的兴趣,也为未来利用空间站进行更大规模科普活动积累经验,体现了科学传承的魅力。
当年,40多分钟的授课结束后,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通过电子邮件,给世界首个“太空教师”、美国前宇航员芭芭拉·摩根回信。这更体现出人类对于科学的传承。
今年的9月1日,《开学第一课》别出心裁,把课堂搬到了中国人自己的空间站里,通过“天地连线”的方式,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为同学们带来一堂别开生面的“太空授课”。
本次“天宫课堂”是中国空间站首次进行太空授课活动。空间站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也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蕴含着得天独厚的丰富教育资源。据了解,这次“天宫课堂”将结合载人飞行任务,贯穿中国空间站建造和在轨运营系列化推出,授课将由中国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采取天地协同互动方式开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如第一届“太空班”学员、20岁的王京天所言,他和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多次用视频记录中国航天的辉煌时刻,科普航天知识,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载人航天的魅力。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