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开始,低代码爆火。有人认为它是第四代编程语言,有人认为它是开发模式的颠覆,也有人认为是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有很多声音,社区讨论很热烈。CSDN随后展开低代码平台产品系列活动,包括低代码开发者认知度与应用线上调研,市场洞察报告,专家专访专辑,研讨会等。邀请低代码平台产品的各个角色共同研讨,力求为大家呈现一个立体的、透光的低代码发展脉络和未来趋势。
csdn:您认为目前低代码平台的行业现状是怎样的?
刘翔:我们认为,目前国内在低代码领域还处于探索阶段。相比国外的OutSystems,Mendix还有Salesforce,国内不管是通用型低代码平台,还是行业的低代码平台,都应该会在近两年内爆发。
同时,不同的厂商在低代码选型时,考虑也有所不同:有的选择做aPaaS,有的选择做BPM的PaaS,还有的做通用型低代码平台,不同的企业,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选择。但整体来看,我认为还是处于探索的阶段。
放眼未来,低代码如果脱离业务,不会有太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国内,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诉求下,希望以低成本,更快更敏捷的方式去创新,去探索数字化转型。
同时,我们也希望真正能实现技术民主化。让专业的厂商为业务顾问赋能(或者业务运营人员),让他们可以在专业厂商的数字化能力之上,去做一些搭积木式的“DIY”操作,从而参与到数字化建设中。就此场景而言,未来低代码领域的发展趋势向好,也很有可能最终会成为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加速器。
现在来看整个低代码平台,从应用场景来说,主要分为三个大类:
第一类,应用软件厂商在拓展更广阔的生态空间时,研发的aPaaS平台。它主要是由一些SaaS厂商延伸开来,比如说我们明源云·天际等厂商的技术平台,都是属于应用型低代码平台,从应用软件厂商出发去做类别定位,国外的Salesforce也属于这一类。
第二类,以流程为驱动的类似于bpmPaaS平台。主要用途是以流程驱动场景。国内很多产品都是从bpmPaaS延伸而来,随着流程路线走出来的低代码平台。
第三类,由专业服务开发者的公司研发的low code平台。这类平台的技术更加民主化,类似于国外的Mendix,Outsystems,他们很早就开始在这个领域,持续打磨服务专业开发者的低代码平台。
同时,由于国内外软件市场的模式不同,所以国内的软件公司,更多的产品会偏向应用软件的低代码平台,真正致力于做开发工具的软件公司在国内其实很少。国外的公司比如微软,它既有非常优秀的面向开发者的开发工具平台,也有面向应用的CRM平台产品。Salesforce早期面向应用,在国内应用软件的视角,也会更贴合市场需求或者商业模型。
csdn:您认为目前低代码平台的行业现状是怎样的?
刘翔:针对不同的类型,产品能力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因为明源天际平台的定位是企业级低代码平台,所以从明源的视角,企业级低代码平台应有四个方面的核心能力:
第一,零代码、低代码的构建能力。因为低代码平台毕竟是一个应用构建平台,所以代码的构建能力应重点考察,它是否具备“生产力”也是这个角色的核心能力,是第一个需要关注的维度;
第二,多团队并行研发的协同能力。一个企业级软件总是会涉及到三方团队的协同工作(原厂技术团队、客户IT团队、生态伙伴团队),三方主体并不同,但是大家都在为同一个客户提供服务。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服务类型,这个时候低代码平台如何支撑多团队协同并行研发?需要重点关注;
第三,移动和PC的多端体验能力。当下,很多低代码平台都在追求标准化,但标准化势必会带来一定程度的个性化体验缺失。而现在年轻用户群体对数字化体验感的要求却在逐步提高。因此,低代码平台在加速数字化进程同时,不能牺牲用户体验,这一点同样不容忽视;
第四, aPaaS和iPaaS的集成能力。一个偏行业,一个偏技术,体现技术与业务的整合能力。一个企业级的低代码平台,首先需要把企业所需的技术能力整合编排起来,提供一体化基础设施。然后对于行业Know-How有成熟的模型来沉淀,让大家可以去复用,或者共享,这也是核心能力之一。
以上四点,是我认为低代码平台产品应该要核心考察的维度。
csdn:行业中的代表企业和我们的合作伙伴,需要做什么样的准备,来应对低代码驱动的数字化趋势?
刘翔:首先,意识要转变。早期企业级软件,如果不做定制开发,从原厂购买一个标准软件,会有很多业务场景不适用或者功能缺失。后来随着生态的发展,便有了定制化开发的合作伙伴。然而一个只做客户化定制需求的团队,也很难颠覆原厂技术框架。所以一直以来就存在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冲突,而低代码平台是解决这个冲突的有效工具。
所以企业需要足够开放,也需要选择足够开放的技术原厂。才能够让技术提供方将专业厂商的能力同步给自己,让自己具备定制化能力,在原厂架构之上,实现自主可控和创新。
其次,深度思考组织变革。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原先企业IT组织更多为系统运维的角色,更多的个性化研发和标准化研发都在定制化开发的合作伙伴处和技术原厂。所以企业IT会变得边缘化,并且个人成长价值感变弱。如今有了低代码平台,企业IT更需要转变为业务模型打造,掌握业务流程的角色。这对企业IT组织成员的个人价值是二次深挖,他需要具备企业业务知识,对个人成长才更有价值。
低代码平台是生产力工具,生产力的提升,必定带来生产关系的变革,这个生产关系就是企业内部组织面对的变革。
csdn:最适合以低代码方式实现的应用场景有哪些?请举两个例子?
刘翔:各行各业的应用场景各有不同,也有更多应用场景待挖掘,目前我看到三类比较清晰的低代码应用场景,相对通用:
第一类,新领域业务创新的小场景。如果在这个行业中,本没有专业厂商持续提供数字化服务,但数字化转型的趋势需要用新手段去兑现业务创新。我认为这种场景就适合用代码来做。譬如,地产的产业转型,有几类系统兑现比较快,比如说党建管理系统、工会系统,而这两个系统,还没有专业厂商承接。以前通过外包团队来实现,但这种模式不可持续,加之本身开发难度并不复杂,所以企业内部IT人员,就可以用低代码快速构建。
第二类,更加贴近员工\客户\伙伴的移动化场景。明源云所提倡的数字化路线,是客户场景从信息化到移动化、在线化再到数字化的发展。所以,回头看,我们发现企业中有很多成熟的系统,并没有很好地贴近移动化应用体验,比如移动报销,打卡等等,这些也都可以使用低代码在移动端快速兑现。
第三类,事务类线上协同场景。一场疫情爆发,低接触导致强协同。诸如开会一类通常以线下方式兑现的场景,不得不转移到线上来。这也挖掘了更多新事务类场景,而这些,都可以通过低代码来完成。
目前行业用户对于低代码平台的应用,最大的一个障碍在于应用软件厂商和低代码厂商所代表的业务和技术有分离。
一类是很多低代码厂商的产品能力在持续进化,但是缺少行业Know-How,也没有行业合作伙伴为其提供业务模型,因此面向客户时就会很单薄,只有技术没有业务。另一类是早期有极强业务模型的应用软件厂商,但没有使用低代码的方式重构业务模型,以至于给客户提供的依然还是一个标准化的程序。因此,便出现了一个不能融合的生态体系。
如果业务和技术分离,就很难面向一个客户,或者面向一个行业提供一体化能力。因此,健康完善的生态系统对于低代码平台产品推动数字化转型,是至关重要的。很难有一个通用型的低代码平台,能够满足所有行业的需求,所以我认为低代码产品的最佳发展路线是:以行业为视角,形成生态的聚合,或者叫行业低代码平台。
这里分享明源低代码平台目前在泛地产行业中,最有代表性三个功能点:
首先,面向顾问的零代码构建能力。加字段、调布局、改属性,以这三点为代表的零代码平台,可以完成一些细微的业务逻辑。而当一个技术平台能实现加字段、调布局、改属性,它其实就完成了应用开发的全闭环了。我们在全国的几千家客户,都可以基于这个能力,直接在本地完成很多功能的交付,而不需要到明源云的“中央厨房”去做交付。这是目前行业对低代码很核心的感知,也是最受欢迎的一点。
其次,面向流程的低代码设计能力。明源做过大量的审批流,包括合同审批、招采审批、定价审批等等。在数字化进程中,当业务流程变化频繁,大部分业务都是创新性探索时,无论是PC表单还是移动表单,都需要支持整个审批流的所有过程,而这些需求,都可以由实施顾问和客户IT人员完成实时在线调整。
所有原厂的流程都完全脱离于硬编码,全部基于低代码设计完成,客户可以非常便捷地实现流程调用。特别是在当前组织下,大家都频繁试错的时候,流程设计的低成本重组就是非常受欢迎的一个特性。
第三点,打破信息孤岛的iPaaS集成能力。当企业级软件分类众多,容易形成信息孤岛,虽然这是个困扰行业多年的问题,即便是在数据中台诞生后,依然不能彻底解决。而天际iPaaS集成开放平台,可以很好地把所有的遗留系统,通过服务的方式编排起来,形成新的服务资产。这是一种共享服务的方式,将沉淀下来的服务资产通过低代码平台组合,让很多传统的系统变成了新的可复用的资产。企业可以利用历史成果,快速实现新业务的探索和创新,为数字化建设提速。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