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梅见与新世相联合发起了一场全球范围内的“寻人启事”活动,2022封特殊的“寻人启事”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刷屏,引发了广泛讨论。
与其说这是2022封“寻人启事”,不如说是这个时代的2022条“想念”宣言。
仔细读完这2022封“寻人启事”,会发现背后隐藏着2022个平凡家庭的2022个人生故事——沿着他们发出的想念信号,我们可以管窥到这个时代的情感真相,以及亿万中国人的心灵秘密。
当代人的2022条“想念宣言”
2022封“寻人启事”里,装的是时代、情感与人的故事。
有人想念做砂锅菜爱放胡椒的父亲。
十几年前的一天,@Shawn梦到父亲来参加自己的婚礼。婚礼结束时,父亲转身离开,他追出去,追到一个车站,父亲回头说:“不用送了,我走了。”此后,Shawn再也没有梦见过父亲。“难过的是,我快想不起来他的声音了。”他哽咽地诉说着对父亲的想念。
有人想念一起隔空观影的朋友。
因为疫情,@小周的朋友回到了美国,两人再未见面。居家隔离那段时间,他们分享各自做饭的照片、视频,也会隔空观看同一部电影。虽然相隔万里,但因为一部电影、一餐一食产生了共鸣,这是友情的魔力。
有人想念从英国寄来防疫物资的民宿老板。
2020年初,@房客X从英国旅行回来,发现国内防疫物资紧缺,她参加了线上志愿者服务,尝试向国外的朋友求助,但只有在英国旅行时认识的民宿老板Ella回复了她。几经周转后,Ella寄来了口罩、防护服。当人类成为命运共同体,帮助并无国籍之分。
想念从来都是私人的、私密的,但想念也是值得被唤醒,值得被接收的。直到被他们的主人讲述出来,汇成当代人共同情绪的一部分,一切便有了被记录的意义。
被疫情偷走的时光以及平凡人的精神原乡
我们自古是一个含蓄内敛的民族,即便是在信息通道发达的今天,我们对亲人、朋友之间的情感传递,也往往词不达意。
就像今天社交网络上有一个颇值得关注的“中年失语现象”:很多人加完班回家,还要在车库里坐一坐,似乎一天24小时,只有这片刻的独处,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在为自己活着。
中年失语,本质上是成年人在各种社会压力下所陷入的孤独者困境。当情绪缺乏宣泄的窗口,被感同身受已然成为一种社会奢侈品,很多人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那份既有的敏感,一个个情感孤岛的出现,最终导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但,世界毕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所组成的,哪怕互联网与大数据将人变得格式化,每个人与自己,与家人,与朋友,与陌生人之间的那种情感脐带也不能被剪断。因为只有每一个个体的情感温度被周边的人所感知,社会的温度才能被唤醒,身处其中的人才能还原为具体的人。
▲被疫情偷走的这两年
疫情爆发后,社会愈加魔幻,每个人都觉得这两三年的时间是被偷走了的。我们戴着口罩,避开人群,如果要见一个人,得先守住绿码,还要做核酸检测。而在这种巨大的魔幻感中,社会又开始萌生一种情绪,每个人对生活、生命有了全新的感受和认知:当个体被加速简化与割裂,每个人的人生旅途,更需要拥抱持久而有温度的共同体。
“寻人启事”恰好让那些羞于表达的想念,拥有了一个合理被说出口的契机,拥有了一次被传达、被接收到的机会,也让当代人找到了温暖的栖息地,找到了精神的原乡。
真正的想念是行动
这世界,有很多看不见的暗情绪存在于生活中,它可能是打开我们情绪阀门的开关。正如当代中国人并不善于表达的想念,当它以2022句直白的“好久没见,我想你”直击心灵秘密时,社会情绪达到峰值。
其实,近些年来在社交平台上有很多相似的话题讨论,比如“疫情后,你最想见的人是谁”。不同之处在于,通过“寻人启事”,梅见实现了以酒为媒,将想念可视化、行动化,“打开一瓶好酒梅见,也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好久没见”。
表面上看,“寻人启事”是企业在春节期间的社会动作,但它能在岁末年初刷屏,本质上是社会不断出现很多变化的时候,大家产生了一种情感共鸣。
《影响力》作者罗伯特·西奥迪尼曾说:“社会认同感本身就是影响力且威力巨大。”新年庆祝、为亲朋好友送去礼品与祝福,这些本就可以形成大众认同感,而梅见“寻人启事”活动又将这一氛围进一步增强放大;大众群体参与其中,在对品牌、企业产生认同感的同时,也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情绪杠杆。
▲打开一瓶好酒梅见,也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好久没见
以前,想念是一件需要被隐藏的事,透过2022封“寻人启事”,想念得以被看见,也需要被看见。
但它绝不只一种打开方式,真正的想念是行动,将想念变成行动,好久没见那就去见。因为,只此一生,不要有遗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三星定于2月9日举办Galaxy新品发布会,除了绝对主角S22系列,还有TabS8系列平板。这一代S22系列除了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