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雪上技巧决赛在张家口崇礼云顶滑雪公园举行。(图片来源:新华社)
举世瞩目的2022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更是一场充满教育意义的大会。学科融合促进知识深度理解、讲冬奥故事、践行立德树人观,2022北京冬奥会提供了深度学习新境脉。
问题为引领,聚焦学科思维能力提升
用学科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学科的思维思考世界,用学科的语言表达世界,是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人的描述,是学科教育的目标所在。客观事物或现象在哪儿?是什么样子?为什么在那里?产生了什么作用?怎样让它有利于自然环境和人类?从空间看待一切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崇礼区山连山、沟套沟,海拔介于813米至2174米之间,最大高差1361米。冬季均温约-10℃,雪期为10月至翌年4月,冬季风平均风速为二级。崇礼区地处京津冀西北区生态涵养区,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优良。崇礼区所在的张家口与北京市之间有京张高铁连接。崇礼区的气温、风、能见度、降雪、交通等地理要素满足冬奥会赛场建设、赛事开展的需求。
问题引领:赛场施工怎样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施工方根据每棵树在施工中受到的不同影响,定制了一对一保护方案。延庆冬奥村避让了约130棵原生树木,迁植了2.4万棵树到专门的奥林匹克林。施工方还将施工表面的原生土收集起来,待完工后进行原土覆盖,将施工现场的石块就地破碎,建成建筑外立面的石笼墙。用红外相机拍摄野猪等活动轨迹,尽最大可能维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等。从申报、建设到举办,北京冬奥会提供了连续性的脉络化情境,基于解决问题,运用学科知识涵育学科思维的学习,可以促进学科思维能力的提升。
主题为载体,学科融合促进知识深度理解
通过主题引领,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可以促进知识在结构化基础上进行深度理解。科技冬奥、绿色冬奥、人文冬奥等理念是很好的学习主题。
围绕科技冬奥这一主题,可以围绕如何制冰这一次一级的主题,对二氧化碳制冰进行深度理解。常温常压下的二氧化碳是气态,当施加一定的压力后,二氧化碳就会变为临界状态的液态,当这些液态送到需要制冷的区域,在蒸发过程中会大量吸热,就达到降温制冰的效果。长期以来,冬季体育场馆都采用氟利昂类化合物作为制冰原料,氟利昂类化合物会造成臭氧层破坏、加剧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北京冬奥会采用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比传统制冰效能提升20%以上,碳排放趋近于零。同时,制冰产生的热还能用于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等方面,以达到节能的目的。二氧化碳制冰主题的探究,融合物理、化学、地理等多学科知识,促进了知识的深度理解。
再比如,曾经的首钢炼铁原料仓库,被开发建成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办公区。融合德国鲁尔区、辽中南重工业区等传统工业区振兴,可以拓展为工业遗址主题学习。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用天然沟道汇集水流,利用汇集的天然降水、地表水、人工造雪的融水等作为人工造雪水源,塘坝、蓄水池还能作为赛区景观的重要组成,又可以融合为小流域综合治理主题的深度学习。冰丝带、雪如意、雪游龙,冬奥场馆、奥运村等的赛后培训、休闲娱乐、参观旅游等功能,是奥运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主题的深度学习。
讲好冬奥故事,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故事是人类最基本的思考能力,是一种精神上的工具。当今世界,我们的力量更多来自我们先进的观念、标准和信念。柏拉图曾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世界。讲好北京冬奥会的故事,引导青少年以开放的心态应对未来的挑战,是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重要路径。
新冠疫情下的北京冬奥会恰逢立春时节开幕。杨柳绿、桃花开、燕始来,既是农事安排,又是时间流逝,更是中国人生命意识的体现,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人的生命故事。冰墩墩的熊猫形象、雪容融的灯笼造型,北京延庆冬奥村的北京四合院文化特色、国家速滑馆对兆惠墓碑文物古迹的保护,参赛运动员们奋力拼搏、百折不挠的感人事迹……这些都可以转化为一个个感人的教育故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以冬奥会为契机,组织师生参与网上冬奥火炬接力活动、撰写校园残奥宣传报、举办校园冬奥原创艺术竞赛、依托地方资源优势开展冰雪运动等等,演绎成冬奥会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校园故事,所有这些教育故事汇集在一起,就能凝聚成立德树人价值观的共识。
以2022北京冬奥会为境脉,问题引领提升学科思维能力,主题为载体促进知识深度理解,运用故事逻辑践行立德树人观,将会极大地丰富着我们的教育实践。像北京冬奥会那些优秀的建设者、志愿者、运动员们一样,发展我们的知识、兴趣和能力,适应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促进自己及社会向更高的目标发展,是北京冬奥会意义的教育呈现。
(作者系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地理正高级教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