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 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今年,第23个全国爱耳日以“关爱听力健康,聆听精彩未来”为主题,宣传普及耳聋预防知识,呼吁全民提高爱耳意识,降低耳聋发生率。
社会大众对全国爱耳日的关注折射出当下耳健康问题的普遍性,世卫组织去年发布的《世界听力报告》显示,听力损失影响全球超过15亿人,另据《听力健康蓝皮书:中国听力健康报告(2021)》披露,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听力残疾发病率高,是世界上听力障碍人数最多的国家。目前,我国有听力障碍残疾人达2780万,居各类残疾之首,其中0-6岁听障儿童约13.7万。此外,由于疾病、遗传等因素,我国每年新增听力障碍儿童2万多人。临床治疗还发现,近年来我国突发性耳聋发病率呈上升、年轻化趋势。
一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耳聋预防与康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建立起听力障碍预防康复的工作体系和服务网络,全国爱耳日的设立,即是针对我国耳聋发病率高、数量多、危害大,预防薄弱这一现实,呼吁更多人树立爱耳意识,减少耳聋发生。与此同时,随着技术的发展,多样化的助听装置也开始应用于治疗,帮助耳聋患者改善听力,重获新“声”。
助听装置主要分为非植入性和植入性两大类。非植入性助听装置即助听器,根据放置位置的不同可划分为耳背式助听器、迷你耳背式助听器及耳内式、耳道式、完全耳道式助听器等不同类型,适用于多种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失,具有高效、廉价、易于操控等优点。然而,非植入式助听装置的放大效率有限,对于重度和极重度听力下降患者来说,植入式助听装置的治疗效果更好。
植入性助听装置包括骨导助听装置、中耳植入装置、人工耳蜗和听觉脑干植入。其中,人工耳蜗被视为最成功的神经假体,它能将声音转为电子信号,通过直接刺激听觉神经来恢复或重建患者的听觉功能,是目前国际公认的对重度和极重度耳聋患者的最有效干预手段,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人工耳蜗的研发以生物医学为基础,综合了语言学、电子学、仿生学等多门学科以及信号处理、大规模集成电路、精密机械加工等多项技术,对跨学科交叉知识要求高、技术性强。过去,国产人工耳蜗企业起步相对较晚,人工耳蜗市场主要由外资企业占领。澳大利亚的科利耳是成立最早的人工耳蜗生产企业,也是第一家进入中国的人工耳蜗企业,目前占据了全球人工耳蜗市场55%的份额。此外,美国的Advanced Bionics和奥地利的MED-EL也同样在全球市场上占据了较大份额。
但近年来,随着诺尔康、力声特等企业的持续研发突破,国内人工耳蜗市场在不断成熟的同时,国产化步伐正逐渐加速。其中,力声特依托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和上海市听觉医学研究所,成功开发出中国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耳蜗,新一代人工耳蜗植入体LCI-21PI及声音处理器LSP-20C则在内置芯片上实现了完全自主设计生产,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基于汉语特征编写的四声调言语编码策略也更适合国内人群使用。
成立于2006年的诺尔康是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神经电子产品研究和开发的高新企业,联合清华大学、中国聋儿康复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等国内知名机构进行人工耳蜗研发,已获得111项授权的专利。2011年,诺尔康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言语处理器注册证,同年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植入体注册证书,成为全球第四家、中国第一家规模化生产人工耳蜗的企业,也让中国成为继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之后第四个能够生产人工耳蜗的国家。
截至去年,诺尔康在国内市场已有超过150家合作医院,遍布全国31个省份。2021年,诺尔康还联合腾讯天籁AI实验室推出“人工耳蜗+手机伴侣”联合解决方案,能够使人工耳蜗的语音清晰度、可懂度提升40%。
目前,诺尔康已获得头部机构高瓴创投、超弦基金的融资支持,继续推动国产人工耳蜗的技术升级和临床应用。随着本土企业继续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以及政策、资本的不断加持,我国人工耳蜗产业也有望打破国外垄断壁垒,进一步降低手术植入与升级维护、康复训练的费用,为更多听障患者送去福音。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据媒体报道,微软在最近更新的Windows11Build22567预览版中,加入了名为“SmartAppControl”的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