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作为网络热词已活跃一年多但热度依然不减,不论是形容人生的状态还是某些国家的疫情应对政策,都在因“躺平”被议论,被贴标签,甚至一些游戏产品的宣传口号中也在搭载“躺平”进行营销,体现出产品的“保姆式”服务——你只需躺平,其他都交给我。
中国小康网报道的在第四届全国青年企业家峰会上企业家发言环节,一些国内知名的企业家对青年人躺平现象表示担忧。清华大学的一位教育研究院院长副教授表示青年人“躺平”是一种及不负责的态度,对不起父母,也对不起纳税人……,一时间社会上引起热议,反方认为,如果“躺平”是一种负面行为,那中华文明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老师——老子,可谓是华夏“躺平”界的第一人,“无为,而无不为”道出了人要顺应自然,不做不必要的事的规律,并对“躺平”是不负责任的论调进行了回怼,各说各话,似乎难有结论。
时至今日,人们对“躺平”的认识越来越趋于理性。理不辨不明,据没数不行,调研工厂(survey.work)将用数据说话,利用调研工厂(survey.work)的模板问卷,通过自有样本库面向全国发放并回收5824份有效问卷,共覆盖52个城市,涉及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四线与五线城市,并通过调研工厂(survey.work)自有的数据分析功能进行数据挖掘,理解了“躺平”的生活土壤,也对正、反双方的观点有了印证。
现象:谁在“躺平”
1.“躺平”现象在身边,节奏快的城市躺平比例较低
调研工厂(survey.work)数据结果显示:绝大部分人周围都有“躺平”现象,其中,55.8%的被访者表示身边有一部分“躺平”的人,25.8%则认为身边个别人有“躺平”现象,15.6%认为大量存在。调研工厂(survey.work)在分析不同城市时发现,节奏快的一、二线城市“躺平”现象比例相对三线及以下城市低,全国从未“躺平”率为8%,一线城市为18%,整整高出10个百分点,同时,一、二线城市想过“躺平”却不敢的比例相较其他水平城市较高。
2.男性有过“躺平”经历相对较多,女性却呈较为分化状态
调研工厂(survey.work)数据结果显示:男性曾经躺平过一段时间以及偶尔在某方面躺平的比例高于女性,分别为32.4%(女27.1%)与30.5%(女27.6%);相对比而言,女性从未躺平以及暂时或长期躺平的比例均高于男性,呈现出两级分化的现象,同时,女性在想过却不敢躺平的比例也明显高于男性,这可能是当今社会对于女性既要生娃顾家,又要赚钱养家的一种折射。
3.低收入群体不敢“躺平”,中高收入群体曾经或偶尔“躺平”
调研工厂(survey.work)数据结果显示:5000元及以下,尤其是少于3000元的群体,想过“躺平”但不敢的比例较5000元以上群体高,3000元及以下的比例为53.3%,3001-5000元的比例为32.4%,低收入群体的躺平率在诉说着没有资格“躺平”的现状。收入在5001-10000元的群体偶尔在某方面躺平的比例相对较高;10000元以上的群体躺平曾经或偶尔“躺平”现象相对较多。
如果用收入定义成功,那么“躺平”在收入高群体中的位置说明了这不完全是坏事,而且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调剂,但这个“躺平”是能够让人们修整好后再次扬帆出发的缓冲带,而不是负面印象下一蹶不振的“躺平”。
调研工厂(survey.work)在询问被访者“躺平”后的影响时,选择“躺平减少了焦虑,心态变好了”(34.2%)“个人比较佛系,躺平与否没什么差别” (36.6%)的比例较高,前者说明“躺平”对个人自身产生了正面的影响,后者说明大家的心态更加从容。节奏快的城市人群认为躺平后更加焦虑的比例要高于节奏慢的城市,一线与新一线城市对应的比例分别为18%与15%。
二、观点:支持或理解躺平,但还是不愿意“躺平”
1.整体上对“躺平”持负面态度,发达城市态度更加包容与辩证
调研工厂(survey.work)数据结果显示:认为“躺平”弊大于利的比例为62.6%,辩证看待“躺平”群体近四成,即视情况而定的比例为23.4%,14%的人群认为利大于弊。开放、发达的一、二线城市看待“躺平”更加包容与辩证,一线认为利大于弊的为16%,新一线为15%,二线为19.2%,一线视情况而定为29%,新一线为25%,二线为18.3%,均高于其他水平城市对应比例。
2.“26-40岁”青年人更理解,40岁以上中老年人更加不认可
调研工厂(survey.work)数据结果显示:26-40岁的青年人认为“躺平”利大于弊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而40岁以上中老年人认为弊大于利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这也说明了对于“躺平”更多的是在社会上黄金时间打拼族(26-40岁)的一种妥协或自我调节,年龄大的人群逐渐减少社会工作机会,放慢工作与生活节奏,但没有主动选择“躺平”,但对“躺平”持有负面态度的比例较高。
值得欣慰的是,25岁及以下的青少年群体,绝大多数在未真正体会步入社会的节奏前,辩证的看待“躺平”的群体相对而言较高。其实,哪一届的长辈不是在“这一代不行了,哪像我们那个时候……”的恨铁不成钢中慢慢体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欣慰。
2.多数理解支持“躺平”的生活态度,恐婚恐孩族更能共情“躺族”
调研工厂(survey.work)数据结果显示:整体来看,人们对他人的“躺平”表示理解,其中,支持并认为“躺平”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态度比例最高,为34.8%,其次是26.6%的人表示“尊重个人选择”,19%表示“支持,理解同情”。
调研工厂(survey.work)从婚姻状态维度分析“躺平”观发现:已婚无娃的被访者相对更加支持“躺平”,认为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态度,未婚群体相对而言选择“支持,理解同情”的比例较高,已婚有娃的不支持的比例相对而言最高。一方面,孩子是家庭成本支出较大的一个因素,由此带来的经济压力使得这类人群生活节奏加快,反对“躺平”显示出这类人群对传统家庭观念的责任担当要求。而未婚以及已婚无娃群体或出于对结婚、生子带来的个人时间、精力以及经济方面的压力,更能理解、支持并同情“躺平”,也就造就了当今社会出现了“恐婚族”“恐娃族”,不利于国家鼓励生娃政策的推动。
三、驱动:房价与内卷成为“躺族”的主要催化剂
调研工厂(survey.work)数据结果显示:高房价带来的买房无望(40.2%),竞争带来的严重内卷(38.6%),成为人们想过躺平但不敢或者已经躺平的主要催化剂,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由此带来的躺平更是主要原因,数据显示,在深圳房子均价在8.79万/平米,平均收入为6.48万/年的水平下,需要累计上班135年才能买到一套房子,北京、上海、广州同样需要搭上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周期都未必能买得起。同时,由于经济压力或婚恋观的改变,大龄未婚剩男生女逐渐延迟结婚时间表,逐渐也进入躺平一族。
调研工厂(survey.work)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原本持“目前已经是物资不再匮乏的时代,青年但更应该追求精神财富,所以不应该躺平,但现实中却发现年轻人躺平的不少”论调的人发现,由于不追求物质财富选择“躺平”的原因占比相对较少,说明“躺平”和物资丰富程度没有直接因果关系。
四、思考:辩证看待“躺平”正反面,树立高质量“躺平”观
通过调研工厂(survey.work)全面的样本数据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躺平”之所以拥有这么高的关注度与承众群体,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刚需”,而社会上对于“躺平”的反方观点,多半是针对低质量“躺平”现象,即“不作为”“不反抗”“不努力”的生活态度,因为这有可能使我国成为另一个低欲望社会,或另一个归巢族。但通过调研数据发现,绝大多数人都有过“躺平”经历,而且高收入群体相对来说拥有“躺平”经历的比例更高,这类躺平可以看作是适当给自己“松绑”,而这类的“躺平”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即高质量“躺平”。
因此,关于“躺平”,我们需要辩证的看,“躺平”质量的高低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当事人,不是别人看到的表象后下的结论,要给自己定目标,即使是“躺平”的情况下, 自己心里要有杆秤,张弛有度。
当然,低质量的“躺平”我们是要坚决抵制,低质量的躺平不仅是身体上的“躺平”,也包括在岗位上早早失去斗志,消极应对工作的精神“躺平”者,高质量与低质量的“躺平”只在一念之间,能够辩证看待“躺平”正反面,树立高质量“躺平”观,形成积极向上,良性循环的国人精神。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