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动机
今年“两会”期间,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当前,直播和短视频内容不乏很多具有正能量价值,但更多的是各种低俗、媚俗、庸俗的短视频和直播。建议对直播和短视频进行分级管理与时段管理,强化平台责任,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和正向。
低俗短视频为何大量出现,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又为何难以根治?如何才能够让短视频健康有序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法治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衣着暴露的女主播搔首弄姿,说着挑逗性的言语,对着打榜第一的粉丝喊“爸爸”;号称“乡村直播”,一群人身穿大红色西装、病号服,戴着绿帽子,行为怪异,甚至在地上打滚;标榜“搞笑视频”中,一男子坐在台阶上吃泡面,叉子掉了,把一桶泡面全扣在了自己脸上……这是《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刷多个短视频平台时,看到的各种低俗短视频。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一些短视频博主为了吸引流量,不惜哗众取宠,故意设计怪异、低俗表演等内容来增加曝光度。近年来,虽然监管部门不断加大对短视频低俗内容的治理力度,但短视频低俗化现象并没有根除,有的主播被处理后“换马甲”继续,严重污染网络环境。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络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88亿,较2020年12月增长1440万,占网民整体的87.8%。
而随着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低俗短视频也在一些平台上涌现,不断刷新着人们的认知和底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小学生短视频使用特点及其保护》调查报告显示,有29.7%的未成年人认为短视频大多低俗。
如2021年12月,有这样一则短视频在网络上广泛流传——视频中一白衣男子前面放了个盆,脖子上拴着根绳子,趴在地上学着狗的样子,汪汪叫个不停,准备抢盆里的东西吃;前面有个黑衣男子正用脚去踢碗,做出不想给他吃的样子。评论区有人调侃,有人骂病态。
来自四川宜宾的大学生李杰(化名)经常刷短视频,他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很多短视频充斥着谩骂、动粗的情节,还有些博主扮成死人样,脸上涂得惨白、嘴唇涂成黑色,身体随着音乐晃动。实在难以理解平台上为何有这么多低俗的短视频。”
北京市京师(泉州)律师事务所律师艾泓强说,低俗短视频不仅有违社会公序良俗,而且属于违规创作行为。2020年3月起实施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应当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制作、复制、发布含有宣扬低俗、庸俗、媚俗内容的不良信息。
可以预见,低俗短视频令绝大多数人反感。多位来自北京、天津的家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低俗、软色情短视频充斥网络,有些短视频自己看着都心惊、脸红,孩子不小心就能刷到,这严重侵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但另一方面,这些低俗短视频又动辄几万、几十万甚至更多的点击量,被“追捧”成“爆款”,让博主赚得盆满钵满,让一些平台成功引流。
原因何在?
“低俗短视频之所以难以根治,是因为低俗在人类社会中具有猎奇、偷窥和发泄的社会功能,而互联网不记名的流量迎合了这一需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曾持认为。
中国人民大学网络舆情研究所所长周俊告诉记者,低俗短视频之所以长期占据一定的市场,本质上是注意力经济的驱动,获得更多的流量就意味着获得更多的注意力,从而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短视频直播平台自身审查不严,为了流量利用算法向用户推送低俗内容的视频,主播为赚取流量,也会选择迎合算法创作低俗短视频内容博取关注。”
李杰告诉记者,实在看不下去时,他会选择举报。“举报后平台会发送‘经核实,你举报的用户确实存在违规行为,已进行相应处罚’的通知,可往往没过几天,又能刷到这个博主的短视频,内容还是和之前差不多。”李杰说,一些涉事主播的大号被封停后,用小号或其他账号继续直播或发视频,“这半年来至少看到过三四个这样的主播了”。
周俊说,低俗短视频的泛滥带来的危害或许短期不明显,但长期而言,将会破坏整个社会的价值观、道德秩序、文化传统等。
针对这一现象,国家相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
2021年9月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要求坚决抵制低俗“网红”、无底线审丑等泛娱乐化倾向。2021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坚决处置炫富拜金、奢靡享乐、卖惨“审丑”等不良内容,深入推进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网信息,自2021年10月开展短视频专项治理2个月里,持续督导10多家短视频平台清理违规账号38.39万个,违规短视频节目102.40万条。一大批“伪正能量”节目、借“网红儿童”牟利账号、“低级红、高级黑”内容得到清理。
近日,根据网民举报投诉和调查核实,山东枣庄网信办联合相关平台对发布低俗短视频的“滕州阿豪”账号予以封禁处理;针对个别主播多次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低俗视频,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甘肃会宁县委宣传部网信中心等逐个约谈当事人,责令其删除相关违法违规信息。
除了有关部门加强监管和治理外,艾泓强认为,平台也应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八十条第二款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发布、传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相关信息,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网信、公安等部门报告。
“遏制短视频低俗化,平台应当强化对内容的审核监管职责,及时删除、下架低俗内容的短视频并封杀账号。”艾泓强说。
针对曾经的“网红村”风波,半月谈也在相关评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丑行、低俗、恶搞,不应被当做网络流量和卖点,“网红村”的出现,是相关平台失范、纵容的结果,亟须监管部门和直播平台制定更为严格的处罚制度。
在曾持看来,要想治理低俗短视频,首先需要将其纳入法治的轨道。“要完善立法,尽量明确低俗概念的边界,同时出台网络内容分级制度”。
他进一步分析说,平台要积极响应相关部门提出的要求、作出的惩罚措施,处置低俗短视频及制造者。同时,应对相关内容制作者进行告知和培训,以规避低俗内容的生产。“各平台之间应建立信息互通机制,对屡禁不改的低俗内容生产者采取一致态度,以防止单个平台因为担心流量流失,而不敢惩罚低俗内容生产者的情况发生。”
“要想根治低俗短视频现象,就需要掐断低俗短视频的经济命脉。建议在中小学开设相关课程,加大法治宣传,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如何分辨低俗内容,如何抵制和举报这些内容。”在周俊看来,随着公众媒介素养的大幅提高,低俗短视频就会慢慢失去市场,没有了流量,也便没有人再去生产这些内容了。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