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性研究正在开辟新前沿和新方向。2022年以来,武汉大学李红良教授团队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临床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聚焦心血管代谢领域国际前沿,推进科技创新,在病理性心肌肥厚、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及临床大数据研究等领域连续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据悉,2022年团队已在Circulation Research、Hepatology、Trends. Mol. Med.等世界知名期刊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12篇。
揭示病理性心肌肥厚全新分子机制
心力衰竭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一大疾病负担,解决慢性心衰的预防和治疗问题对于促进全民健康意义重大。4月19日,李红良教授团队在Circulation Research在线发表题了题为“The E3 Ligase TRIM16 Is a Key Suppressor of Pathological Cardiac Hypertrophy”的研究论文,研究首次揭示了TRIM16是病理性心肌肥厚的关键保护分子,通过靶向Prdx1并抑制其磷酸化,抑制病理性心肌肥厚,有望成为改善病理性心肌肥厚的治疗靶点。
发现治疗非酒精脂肪肝炎(NASH)治疗的新靶点
NASH(非酒精脂肪肝炎)是一个复杂的疾病,目前该疾病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可用,并且其核心分子机制尚不清楚。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天然免疫信号通路在NASH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4月,李红良团队在Hepatology发表题为“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 5 protects against NASH in 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发现了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在NASH发展中的作用,并且揭示了其核心分子机制,研究结果支持MDA5作为ASK1的重要调节因子,在 NASH的进展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有望成为NASH药物开发的新靶点。
2月,李红良团队在Hepatology发表题为“A conventional immune regulator mitochondrial antiviral signaling protein blocks hepatic steatosis by maintaining mitochondrial homeostasis”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在肝细胞中,MAVS通过与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2调节线粒体功能,在预防NAFLD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支持靶向MAVS有望成为代表治疗NAFLD的途径可能性。
通过真实世界大数据研究揭示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规律
在一项题为“Association between Lipid Profiles and 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 New Evidence from a Retrospective Study”的研究中(Chin Med Sci J,2022),李红良团队在中国一般人群中探讨了11种血脂指标与左心室肥厚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血脂水平与左心室肥厚有关,其中甘油三酯的升高与风险增加最为密切,因此控制甘油三酯的水平可能是防治左心室肥厚的潜在途径。
在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病领域,李红良团队发现,高尿酸血症与MAFLD显著相关,并且可相互增加另一种疾患的患病风险。该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MAFLD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代谢状态进一步恶化(Front Endocrinol,2022)。
李红良团队的另一项平行研究(Front Endocrinol,2022)还发现,残余胆固醇水平与高血压的患病率和发病率有高相关性。此外,残余胆固醇水平的升高可能先于高血压的发生,这暗示了残余胆固醇水平可能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潜在作用。
在COVID-19领域,该团队最新研究发现无慢性共病的COVID-19患者具有特定的疾病模式与特征。COVID-19患者进展为死亡的过程则主要与多器官损伤相关的指标和入院时血糖水平升高相关。该研究为无既往共病的新冠患者的临床决策及早干预提供了指导信息(J Infect Public Health, 2022 )。
挖掘全球疾病发短数据库探索心血管代谢性疾病风险因素及发展趋势
主动脉瘤(AA)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主动脉夹层和猝死的风险。探索全球疾病负担和AA风险因素的变化对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李红良团队新近发现,全球与主动脉瘤相关的死亡负担呈反弹趋势。高收缩压将取代吸烟成为导致AA死亡的首要风险因素(Ann Med,2022)。
在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领域,李红良团队发现,在中低度和低SDI地区,由环境颗粒物、臭氧和高温暴露引起的COPD负担呈上升趋势,因此迫切需要实施具体有效的措施。该研究系统分析了可归因于已知风险因素的COPD负担,可为相关的疾病预防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Respir Res,2022)。
外周动脉疾病(PAD)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李红良团队的新进研究发现,三十年来,全球PAD的死亡负担持续处于高位。在SDI地区、性别和年龄组中,PAD的死亡趋势及其可归因的风险因素存在很大的差异(Atherosclerosis,2022)。
阐明NAFLD促进血管疾病进展的潜在机制
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决定因素,2022年2月,李红良团队在J Mol Cell Cardiol发表题为“NAFLD as a continuous driver in the whole spectrum of vascular disease”的综述。该综述系统论述了NAFLD与亚临床血管疾病和心血管事件相关性的临床证据,并阐明了NAFLD促进血管疾病进展的潜在机制。
受邀解析脂肪肝炎药物研发困境及未来之路
2022年1月28日,国际权威杂志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特邀武汉大学李红良教授发表评论文章,题为“Targeting ACC for NASH resolution”。该文章深入解析了靶向ACC治疗NASH的临床应用前景和困境,评述了Nature Medicine最近发表的辉瑞公司ACC抑制剂治疗NASH的临床试验进展,更提出了靶向ACC治疗NASH的新方向和新理念。
作为一个国际知名的研究团队,过去十四年来,李红良教授团队始终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不断推动医学学科高质量发展,带领团队应用大量的临床标本,结合基因敲除、转基因动物模型,深入系统的探讨了代谢性疾病及其引发的心血管代谢性相关疾病发病机理,积极探索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及相关疾病发病机制与临床治疗潜在药物靶点,为揭示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肝脏代谢及相关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靶点。
截至目前,李红良教授团队已发表国际杂志论文240余篇,其中发表于影响因子20分以上的国际著名杂志40余篇,影响因子10分以上的国际权威杂志100余篇,包括发表在Nat Med., Cell Metab., Sci Transl Med, PNAS, Circulation, Hepatology,J Hepatol, Nat Commun., Cell Death Differ, Cell Res, Circ Res, Diabetes, Cardiovasc Res, Hypertension等国际知名杂志;SCI总引用次数超过15000次。
此前,李红良教授作为医学领域的专家和领军人物,上榜全球学者库发布的最新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榜单,并连续8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临床医学领域榜单,该榜单选出的是各学科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中国学者,是衡量一位学者科研成果表现和学术能力的重要标准。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