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思
编辑|蒋倩
【前言】
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2060年实现碳中和,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减碳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数十年发展的主基调,中国将在能源和产业结构等方面迎来系统性的变革。
中国是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且目前还在增长。为如期实现目标,中国要将减碳速度提升至世界最快。企业作为碳排放大户,也面临着日益紧迫的减碳任务。
在企业的减碳进程中,能源管理处于一种什么样的地位?数字化的作用如何?是否存在盲目化的现象?就以上业内关注的话题,凤凰网《新视界》对话了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熊宜。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业务发展中国区负责人、商业价值研究院院长熊宜
新旧供能交替能源管理是“双碳”核心
全球80%的碳排放来自于化石能源消耗,降碳最理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降低传统能源的消耗。但根据实际国情,从供给侧来看,火力发电在我国整个能源体系中占比仍然较高;从需求侧来看,例如工业领域短期实现完全电气化不太可能,传统能源的直接使用还会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能源管理都是减碳的重要话题。能源管理是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也是减碳的基础性工作。”熊宜在采访中表示。
从宏观角度来看,能源管理包括电力本身,比如新型电力系统。虽然由风电光伏、氢能等新能源带来的能源供应目前还不是供能的主力,但随着新能源在能源体系中的比例逐步提高,复杂且灵活的新型电力系统,也会成为能源管理的核心。
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为了真正促进新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需要对一系列核心要点进行充分考量,包括:如何在提升集中式风电、光伏上网率的同时,降低弃风弃光比率,以及独立式微电网的出力如何与用电需求负荷更好地匹配,熊宜在采访中提到。
发掘数据真正价值数字化为最佳武器
熊宜认为,无论是能源管理还是新型电力系统,都有不少基础性工作需要借助数字化手段,实现向“精确、可预测、可分析、可衡量”转变。简言之,就是通过数字化手段支持能源管理、提升能效。“基于长期践行减碳及推动用户低碳转型的经验,我们认为,数字化是企业减碳的最佳武器。”熊宜说。
首先,数字化能实现对碳排放的全程管理,企业可以实时分析数据,从中发现减碳点,促进能效大幅提升,并不断迭代。其次,数字化能够打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覆盖资产流动的各个阶段,促进各环节协同减碳。
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显示,94%的企业愿意把数字化用于企业碳治理。虽然企业对数字化的接受程度颇高,但熊宜提醒:“不少企业在运用数字化技术减碳的过程中,存在盲目性。仅仅搭建数字化设备或系统,将数据连接并收集起来,并不能明确数据带来的价值是什么。”
施耐德电气商业价值研究院《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高管洞察》
在熊宜看来,数字化的真正价值在于打通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能够清晰地看到产品从设计、生产、包装,到物流全流程碳排放数据,确定产品全生命周期耗碳情况。通过规划和有条不紊的实践才能避免产生盲目性,进而获得有效的减碳成果。
底气源于实力可持续发展领先赋能者
基于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存在盲目性这一现状,施耐德电气在提供数字化产品、软件的基础之上,还增加了顶层规划设计服务,即碳中和服务解决方案。熊宜表示,针对用户在减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施耐德电气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及丰富实践经验,推出了“从顶层规划到落地执行”的整体解决方案。
能够提供整体咨询和解决方案,施耐德电气的底气来源于长期的实践经验。一直以来,施耐德电气都是可持续发展的践行者。从2005年就推出用于衡量可持续表现的可持续影响力指数,目前已在全球实现51个“零碳工厂”,其中14个在中国,计划到2025年在全球范围内实现150家“零碳工厂”。
熊宜总结了施耐德电气作为赋能者的四大优势:一是自身的实践,施耐德电气的业务均与能源、电力有着紧密的关联,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客户提供了有力的参照。二是方案拥有真正的落地性,施耐德电气不仅能提供减碳“图纸”,还能帮助客户将图纸落地。三是开放性,施耐德电气通过生态圈合力,为客户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四是创新,施耐德电气的研发布局高度聚焦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方向,以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据悉,在赋能客户减碳方面,施耐德电气也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自2018年以来,施耐德电气已帮助客户累计减少3.58亿吨碳排放。到2025年,将帮助客户减少8亿吨碳排放。
【后记】
去年,施耐德电气荣登《企业爵士(Corporate Knights)》“2021年全球最佳可持续发展企业100强”榜首。
熊宜告诉凤凰网《新视界》,为进一步推进自身及供应链减碳,施耐德电气设定了循序渐进的可持续发展路线图:到2025年,公司运营层面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公司运营层面实现净零碳排放;到2040年,实现端到端供应链的碳中和;到2050年,实现端到端供应链净零碳排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